芙蓉镇卫星地图 加载中,请您稍候...

芙蓉镇卫星地图-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潘岱街道、村地图浏览
请点击下方地名展开
中国 >浙江 >温州 >瑞安 > 芙蓉镇太阳系
乐成 城东 城南 盐盆 翁垟 白石 石帆 天成 柳市 北白象 虹桥 淡溪 清江芙蓉大荆 仙溪 雁荡
芙蓉简介:芙蓉镇,在乐清市境东北部,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属半山区。其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白龙山脉横亘于前,雁荡山支脉诸山杂陈于后,有长短七条溪流经过,其中芙蓉、黄金两溪贯穿中部,东流注入清江。据明永乐《乐清县志·叙山》载:芙蓉山“去县东六十里,在山门乡,其山西南上三峰,有岩石,并高三、四尺,森然如美蓉,红赤相映,因以名村。” 芙蓉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早在景平元年(423),永嘉太守谢灵运就曾经水路而上,到了筋竹涧口,留下了<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的诗篇,并在他的<游名山记)中,记述了芙蓉峰。明洪武十四年(1381),芙蓉分属山门乡的十七都第三图和十八都第一图。隆庆年间(1567—1572)设守 备署。清初,称大芙蓉汛,民国十六年(1927)称镇,民国三十六年(1947)后称乡。 芙蓉自古以来就是温(州)、台(州)和永(嘉)、乐(清)的交通要道。北宋年间(960~1127)就为温(州)、台(州)驿道的重要驿站之—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至清道光、咸丰年间(1820—1850),在长达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温(州)、台(州)驿道虽时有变迁,但芙蓉驿作为该驿道交通“咽喉”的地位却—直未予改变。 明代倭患频仍,在交通要道的芙蓉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三十七年(1554)和三十三年(1558)先后三次受到倭寇的侵扰抢掠。芙蓉人民奋起反抗,在乐清抗倭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笔。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加上交通的便利,芙蓉的集市贸易也较为发达。清康熙年间(1662--1722),就形成了以农历的旬之二、七为集市日,成为乐清东部地区的山、海货交易重要集散地,名闻邻近各县。二、七集市一直延续至今。 芙蓉的教育事业也发展较早,南宋咸谆年间(1265--1274)就已有“教塾”出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立了“造因两等学堂”。民国七年(1918)后,各村陆续创办了初等小学校。如今,芙蓉拥有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的教育系统。 芙蓉历史上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南宋时,蔡敏学中省元,清时林良斛祖孙三代被封为“三吐骁骑将军”,现代出过蔡旅平等名土。蔡旅平与孙利、马寅初、黄炎培等人均有交往,擅三弦,曾到杭州演奏过。 芙蓉名美景更美,域内山清水秀,被誉为雁荡“十八古刹”之一的本觉禅寺,已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 “芙蓉夕照”、龙潭坑、筋竹涧诸景点名闻遐迩;芙蓉溪的溪水,冬日里烟雾弥漫,温暖如汤,夏日里清凉惬意;溪流两岸,林木苍翠,花卉丛生,使人神旷心怡。芙蓉物产丰富,尤以芋头、红萝卜、香鱼、麦饼、麦油煎最为著名,其中的麦油煎,皮薄香软,最为驰名。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芙蓉村里住着王、张两户大户人家,两家的儿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且又门当户对,从小便订下了婚事。不多久,张家因遭火灾,一贫如洗。张家的儿子就到王家投亲。谁料王家因欺贫爱富,想赶走张家的儿子,又怕败坏自家名声。于是,假意留张家的儿子在家读书,暗中让奴仆把他禁闭起来,不给饭吃,想活活将他饿死。谁知王家的女儿是个有情有义的入,她得知此事后,又气又急,急中生智,把麦粉煎成纸样薄的大饼,把大蒜做成毛笔一样,以送“纸”、“笔”为名,瞒过守门的奴仆,递到了张家儿子的手上,张家的儿子闻到这“纸”、“笔”的香味,拿起来就咬,只觉柔软好吃——就这样,芙蓉麦油煎很快地在四邻八乡传丌了。 改革开放后,芙蓉旧貌换新颜,—个新型的山老区集镇正在迅速崛起。 一个最明显的改变是,芙蓉镇有了自己的工业。白一九八O年钻头产业的兴起以来,至今已有股份制及个体钻头厂二十余家,职工上千人,钻头产业全年总产值占全镇年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八十,产品遍布国内外市场,在国际上都享有一定的声誉,枝称之为“钻头之乡”。现在,全镇已形成了钻头、电瓷、陶器、机械、橡胶制造、砖瓦、电镀、服装加工、木器、铁器、首饰和水果加工等工业行业十余种,一百余家,年生产总值达三干余万元,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八十强。 方江屿围垦大坝截流后,由大芙港、小芙港、山外浦、西门浦、前横浦、筋竹港组成的芙蓉湖,为五点三四平方公里。湖内港浦相通,环境优美是避暑消夏的好去处,被称为雁荡山下的“西湖”。 芙蓉花开更辉煌。愿芙蓉镇在新世纪里创造新的业绩,奔向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芙蓉周边景点排行榜(图文攻略)

微信订阅:相约久久,赠送9000景点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