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拓镇卫星地图 加载中,请您稍候...
请点击下方地名展开
大拓简介:乡镇大柘镇在遂昌县中部,123平方公里。1987年撤乡建镇,镇政府驻地大柘,离县城18公里,镇以驻地得名。现辖1个居民区、26个村:大柘;横街、村下、街头、溪东、北山、后村、住龙、后山、后垄、梭溪桥、大垵、黄垵、田后、大田、大畔畈、华洋、大坟山、横源、永安、培坞、高山、白麻、塘根、前山、车床、东坑,拥有1.5万人,其中畲族2400余人。2 历史沿革1949年解放初沿用大柘乡名,属大柘区。1951年大柘乡分为大柘、旦田两乡。1956年旦田两乡并入,岩下乡的车床、前山、柘家,东坑划入,称大柘乡,县直属。1958年大柘乡的王曹划给石练乡,大柘分为光明公社的大柘、大田、上旦3管理区。1959年光明公社改称大柘公社。1961年管理区称公社,公社称区。大柘管理区改称大柘公社;大田、上旦两管理区合并称大田公社,均属大柘区。1983年政社分开,大柘公社改称大柘乡,县直属。1987年9月建镇。所辖村是:溪东村 白麻村 田后村 培坞村 黄垵村 横源村 北山村 华洋村 东坑村 住龙村 横街村 前山村 大坟山村 大垵村 街头村 塘根村 车床村 大田村 永安村 后村村 大畔畈村 后山村 高山村 梭溪桥村 后垄村。3 经济发展大柘境内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是遂昌县西部四镇六乡通往外界的必经之地,大柘不仅是全镇的重点产粮镇之一,而且在多年来逐渐形成了以茶叶、农副产品及畜牧业等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农村经济结构格局,更是个茶业重镇,2004年茶园达15035亩,茶叶产值5262万元,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4021万元,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258万元,比2003年增17.9%,实现销售收入8772万元,投入技改资金560万元。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从而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到2003年底,全镇共有餐饮业15家、拖拉机运输业145家、商品批发贸易业200余家,其他服务业98家。2004年全镇工业总产值9258万元,农业总产值755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989,位居全县第一。 2011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03亿元,比2006年的2.4亿增长68%。其中工业产值2.63亿元,比2006年的1.5亿元增长75%,农业产值1.4亿元,比2006年的0.9亿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8892元,比2006年的4633元增长92%,年递增852元。
一、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茶叶主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五年来,镇党委、政府以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工作目标,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茶叶、制种、竹业、畜牧业、高山蔬菜、西瓜等产业发展步伐。
1、茶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推进。我镇按照“控量调优,树绿色生态品牌,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思路,通过品种改良、加强茶园管理、优化产品结构,着力推进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我镇茶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011年全镇共有茶园19382亩,全年实现茶叶产量1630吨,产值8280万元,分别比2006年16625亩、1518吨、6358.6万元,增长16.6%、7%、30%,真正做到了稳产增值。同时积极稳妥的推进茶叶加工业的发展,我镇共有茶叶加工厂236家,制茶机械2511台,茶叶专业合作社5家,从事茶产业人员达7500多人,其中通过QS认证的企业6家,省级标准化茶厂3家,县级标准化茶厂4家,无公害茶厂18家,茶产业已真正成为我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农业主导产业。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积极落实支农扶农政策,稳定粮食生产,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发挥种粮大户对整个粮食生产的推动作用;严格执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政策,落实中央粮食补贴政策,及时足额下拨种粮直补资金;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发展制种、竹业、畜牧业、高山蔬菜、西瓜等产业;大力发展原生态农产品,成立了原生态农产品合作社,提高农产品的规模效益和附加值。
3、农田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五年来,通过粮食自给工程、小流域治理、土地开发整理、特色基地配套项目、粮食功能区建设等项目地实施,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极大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4、不继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五年来,我镇组织农民参加各级业务部门举办和镇农技站自办的各类培训达25000人次,组织各种农业生产性会议30余次,各村出黑板报400余期,印发技术资料7500份,农民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优化环境,服务企业,确保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五年来,我镇抓住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开放带动”的机遇,全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加快工业发展。以茶叶加工、竹木加工、食品加工、小水电开发等项目为重点,大力宣传,营造环境,主动出击,工业生产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全镇现有规模以上企业6家,私营企业16家,规模以下工业369家,实现工业产值2.63亿元,比2006年的1.5亿元增长75%。
1、坚持从实际出发,抓好现有企业培育。继续发展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加大对茶叶加工企业的帮扶,支持企业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档次,提高附加值。
2、大力发展家庭工业,扩大企业规模。茶叶是我镇的主导产业,茶叶加工涉及千家万户,家庭茶叶加工已成为我镇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年来新发展家庭工业142家,达到目前的369家。
3、以“企业服务年”活动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落实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做好招商引资企业的事前、事中、事后等全程代理服务。先后引进了遂昌精诚茶业有限公司、浙江卖炭翁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大柘汤沐园温泉项目、龙谷丽人茶叶观光园等项目,极大的提升了大柘经济发展的后劲。4 社会事业大柘镇的各项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育事业从1919年创办大柘第一座学堂“遂昌县立第二高等小学”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得到拨乱反正,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1984年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的历史任务,1996年通过了“两基”评估验收,1998年被评为丽水地区“教育强镇”,2003年被评为省级
一、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茶叶主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五年来,镇党委、政府以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工作目标,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茶叶、制种、竹业、畜牧业、高山蔬菜、西瓜等产业发展步伐。
1、茶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推进。我镇按照“控量调优,树绿色生态品牌,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思路,通过品种改良、加强茶园管理、优化产品结构,着力推进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我镇茶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011年全镇共有茶园19382亩,全年实现茶叶产量1630吨,产值8280万元,分别比2006年16625亩、1518吨、6358.6万元,增长16.6%、7%、30%,真正做到了稳产增值。同时积极稳妥的推进茶叶加工业的发展,我镇共有茶叶加工厂236家,制茶机械2511台,茶叶专业合作社5家,从事茶产业人员达7500多人,其中通过QS认证的企业6家,省级标准化茶厂3家,县级标准化茶厂4家,无公害茶厂18家,茶产业已真正成为我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农业主导产业。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积极落实支农扶农政策,稳定粮食生产,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发挥种粮大户对整个粮食生产的推动作用;严格执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政策,落实中央粮食补贴政策,及时足额下拨种粮直补资金;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发展制种、竹业、畜牧业、高山蔬菜、西瓜等产业;大力发展原生态农产品,成立了原生态农产品合作社,提高农产品的规模效益和附加值。
3、农田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五年来,通过粮食自给工程、小流域治理、土地开发整理、特色基地配套项目、粮食功能区建设等项目地实施,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极大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4、不继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五年来,我镇组织农民参加各级业务部门举办和镇农技站自办的各类培训达25000人次,组织各种农业生产性会议30余次,各村出黑板报400余期,印发技术资料7500份,农民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优化环境,服务企业,确保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五年来,我镇抓住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开放带动”的机遇,全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加快工业发展。以茶叶加工、竹木加工、食品加工、小水电开发等项目为重点,大力宣传,营造环境,主动出击,工业生产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全镇现有规模以上企业6家,私营企业16家,规模以下工业369家,实现工业产值2.63亿元,比2006年的1.5亿元增长75%。
1、坚持从实际出发,抓好现有企业培育。继续发展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加大对茶叶加工企业的帮扶,支持企业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档次,提高附加值。
2、大力发展家庭工业,扩大企业规模。茶叶是我镇的主导产业,茶叶加工涉及千家万户,家庭茶叶加工已成为我镇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年来新发展家庭工业142家,达到目前的369家。
3、以“企业服务年”活动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落实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做好招商引资企业的事前、事中、事后等全程代理服务。先后引进了遂昌精诚茶业有限公司、浙江卖炭翁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大柘汤沐园温泉项目、龙谷丽人茶叶观光园等项目,极大的提升了大柘经济发展的后劲。4 社会事业大柘镇的各项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育事业从1919年创办大柘第一座学堂“遂昌县立第二高等小学”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得到拨乱反正,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1984年实现了“普及初等教育”的历史任务,1996年通过了“两基”评估验收,1998年被评为丽水地区“教育强镇”,2003年被评为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