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溪镇卫星地图 加载中,请您稍候...
请点击下方地名展开
洋溪简介:基本情况洋溪镇,为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包含的一个镇,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部,梵净山西麓,在印朗溪镇甘川全景 (江)——石(阡)通道南端,东面与江口县,西面与石阡县相接,北面与印江县杨柳乡连接,镇政府驻地离县城83公里是全县最边远镇。2010年全镇辖15个村,1个居委会,146个村民组,1.6648万,国土187平方公里。2 自然资源洋溪镇生态良好,林产品丰富,林地为128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3%;耕地19200亩,其中田15225亩,土3975亩,年产优质米3300吨,素有印江“米粮仓”之称;有被称为“水中人参”的娃娃鱼,这里民风纯正,人民热情好客,山清水秀,暑天不热、冬天不冷是个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全镇年产优质烟1万担,优质有机茶1万余亩,洋溪腊肉远销铜仁,小有名气。人均纯收入2558元,财政收入170万元,洋溪镇有丰富的重晶石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全镇上下正以“生态立镇、产业强镇、和谐靓镇、魅力洋溪”为目标而扎实地向前推进。 全镇共有茶叶加工企业十余家,其中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洋溪茶叶专业合作社、获得市级龙头企业、市级扶贫龙头企业、QS食品安全认证、2014“黔茶杯”名优茶评选特等奖等荣誉和资质。生产的“净合”牌梵净山翠峰茶远销省内外,获得一致好评。同时洋溪镇为贵州十大最美茶乡之一。3 自然条件洋溪镇在印江县的南端,东与江口县近邻,南面与石阡县相接,西与思南县临界。发源于挂榜山南的洋溪河流从北向南流经桅杆、双龙、合心、新黔、洋溪、冷水、柏杨等八个村,流域19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82m3/s。地形地貌 洋溪镇境内为溶蚀型地貌,成条带分布。形态多样有峰丛洼地, 河床比降大,地下水补给多,水力资源丰富。镇所辖范围有柏杨电站,年产电150万度。气候条件 洋溪气候属亚热带温和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1234毫米,年平均气温14.8℃。土壤由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砂砾土组成,洋溪镇土壤主要类型有酸瘦土、冷烂锈。年平均日照数1310.5小时,无霜期251天,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580-56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6%,适宜多种树木、作物生长。4 资源土地资源 洋溪镇在印江县南端,与江口、石阡、思南三县相接,离印江县城83公里,东离302省道8公里,西离301省 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洋溪镇 。 道42.6公里。全镇辖15个村(洋溪、新阳、冷水、曾心、新黔、小溪、合心、双龙、银坳、山岔、柏杨、王家坡、坪林、桅杆、蒋家坝),1个居委会,共146个村民组,187平方公里,居住着土家、苗、汉三个民族,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80%以上。全镇人均粮食400kg,工农业总产值37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3.29元。交通闭塞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全镇目前尚有14个村民组未通公路,136个村民组14000人存在严重的人畜饮水困难,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 洋溪水资源较为丰富,两条河流成“V”字形,河流均属雨源性河流,全镇年平均年降雨量1071.8mm,水资源总量流域19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82m3/s。生物资源 境内森林植被属常绿落叶林植被类型。森林广茂,生态良好,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3%,植被履盖率达90%,居全县之首。其中县级自然保护区就履盖了6个村,境内动植物资源仅次于梵净山,有国家一、二级保护树种长苞铁杉、南方豆杉、香果树、榉木、银杏、刺楸、楠木等珍稀树种。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娃娃鱼)、穿山甲、青羊、白头鹤、红腹锦雏、雕号、野生甲鱼等珍稀动物以及其它种类繁多的保护物种。矿产资源 境内蕴藏着大量的铅、锌、银、重晶石、硫铁矿、石灰岩矿和丰富的水能资源。5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经济发展现状:全镇人均人收2553元,其中:农业2332万元,牧业2014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0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及以下7912人,目前没有属于村集体、村民的企业。农作物总播种10000亩;粮食播种6000亩。大牲畜存栏数1100头;猪存栏数13000头;羊存栏数1500只;家禽存栏数45000只。 基础设施建设:全镇通村公路里程81公里,村组便道23公里,桥18座;有11个组还没有通公路。饮水困难户980户,饮水困难牲畜1900头/只。无自来水,只有部分农户自己打井取水用。其中8个村民组饮水十分困难,一遇天旱便要到2公里以外河里取水,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社会事业方面:全镇15个村中,小溪、银坳、曾心、坪林、柏杨、冷水6个村无卫生室,小溪、银坳、冷水、坪林、曾心、柏杨无村级活动室、文化室。区域内有小学7所,学龄人数2211人,其中:女童542人。中学生975人,小学生1294人。参加新农合15000人。自然增长4‰,出生率12.56‰。 2012年是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最重、财政支出总量最大的一年。面对特殊形势和繁重任务,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