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里镇卫星地图 加载中,请您稍候...
请点击下方地名展开
宫里简介:乡镇宫里镇在富平县(富平县在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城北约宫里镇 10公里处的凤凰山南麓,境内山、原、川并错,青石、饲料资源丰富。全镇辖17个村、126个村民小组,3.62万人,耕地6.6万亩,约73平方公里,有两个农村小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富雷、旧曹、到庄3条县级公路纵横交错,穿境而过,交通方便。新建35KV变电站1所,电力充足,地下水深约20米左右,水资源丰富。沿山栽植花椒2万多亩,奶牛存栏5000多头,个体石刻石材厂50余家。有北周文章成陵,唐中宗定陵及唐太子李重俊等10多座陪葬墓,文化遗产丰富,可谓“人杰地灵”。2 行政区划桥北村、桥南村、大樊村、仇石村、齐村、董村、北陵村、南陵村、三凤村、凤西村、涧头村、雷村、党沟村、沟北村、庄科村、前进村、风口村3 主导产业多年来,历届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依托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快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以“两带一圈”为布局的三大支柱产业,(两带一圈,以富雷路,东陵路为轴心的石材建材加工产业带;以到庄路为中心的畜草产业带;以雷村为中心的花椒柿子产业圈)。三大支柱产业是:以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业,以石刻为龙头的建材业,以花椒为主的林果业。 (一)久负盛名的宫里石刻 宫里镇北部,有延绵东西的乔山山脉,蕴藏着丰富的青石资源,尤以凤凰山为最。凤凰山之石,结构紧密,层厚块大,耐风化,抗腐蚀,经仔细打磨,乌黑发亮,其宫里镇 光泽可照人,故称“墨玉”,敲之响声朗朗,余音似罄,又曰“罄石”是石刻石雕的上乘原料。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传统的民间石刻艺术,“铁笔”大师、石刻高手、人才辈出,代有人传。据史料载:宫里石刻始于秦盛于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省内外诸多名寺古刹,帝王陵墓、文博景点,到处都有宫里艺人用当地“墨玉”雕刻的精世珍品。解放后,宫里的石刻艺人们又先后为张思德、刘志丹、杜斌丞等烈士雕刻纪念碑,为韩城司马迁祠、华山玉泉院、临潼华清池等文博单位雕刻和复制石狮等艺术品,深受人们赞誉。改革开放,使石刻这古老的艺术奇葩焕发出更加绚丽的色彩,石狮漂洋过海运往澳大利亚,精雕柱鼎石销往日本。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石刻艺术发生了三大转变:一是由传统的手工操作向机械化转变;二是由粗糙向精细转变;三是由零散向规模化经营转变。去年我们又引进云南大明石材有限公司在该镇投资850万元建起的石材加工厂,现已建成投产。目前,全镇已有大小石刻、石材厂50多个,从事采石、运石、雕刻、石材加工、经营销售的人数达3000多人,宫里已成为闻名省内外的“石刻之乡”。 (二)色味俱佳的花椒 宫里镇以东干渠为界,可划分为北部山区和南部原区,渠北八村海拔高,光照足、温差大,群众素有栽植花椒的习惯,品种以“齐椒”为主,色浓味香,麻辣爽口,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调整结构,退耕还林,花椒已突宫里镇 破[font]2万亩,年产花椒约200多万斤,并已在雷村街道建成花椒交易市场,加强管理,提供服务。每逢花椒收获季节,市场内昼夜人来人往,运椒车辆川流不息。宫里镇的雷村、党沟、沟北、庄科,前进等村以及周边白庙、曹村、庄里等乡镇的椒农也都赶来,交易旺盛,市场活跃。 (三)富北最大的奶牛基地 宫里镇自1987年起开始实施“黄牛奶改”工程,成功培育出了“丹秦”改良奶牛,“三元”改良牛,解决了责任制后养耕牛吃闲饭的问题,群众养奶牛的积极性高涨,特别是县政府2000年《关于加快奶业产业化的决定》下发后,镇党委政府提出了“调整结构,种草兴牧,发展奶牛,富民强镇”的发展思路,奶牛养殖快速发展,现已形成董村、齐村、仇石、大樊等四个重点村,饲养奶牛三头以上的重点户达130多户,奶牛总存宫里镇 栏超过5000头,建成机械化挤奶站5处,奶牛养殖技术培训服务中心一处,畜病防治、配种改良、咨询培训、鲜奶收购、饲草饲料加工等服务网点遍布全镇。上海光明、维维、银桥、正利等几大乳品企业在宫里收购鲜奶,鲜奶收购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奶业生产已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4 人文历史在古代,这里曾经算是风水宝地,所以现在宫里镇多王侯将相的陵墓,多为盛唐时期,这里民间有句口头禅叫"十里一冢",其古代陵墓多少可见一斑。唐中宗李显的定陵就在宫里镇北侧的凤凰山之上,据历史资料记载,定陵石刻曾是世界上著名的石刻群,从山头到山脚,绵延10多里,两旁都是石刻的文武官员,石人石马,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其上的无字碑据史料记载是最大最高的,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全部被破快殆尽。唐中宗李显定陵陪葬墓之一,在陕西富平县宫里镇南陵村西北200米处。曾经被盗多次,后于20世界90年代后期由国家对其发掘,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各类彩绘陶俑、三彩俑和模型明器,及其他质地的随葬品等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