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门镇卫星地图 加载中,请您稍候...
请点击下方地名展开
土门简介:历史改革土门乃汉魏揟次县故地。位处腾格里大漠边缘,历史悠久是河西走廊之东大门,丝绸之路之重镇。数千年来,历经西戎、月氏、匈奴、党项等部族之争夺与割据,干戈频繁,烽烟不息,乃兵家必争之地。汉武帝元狩二年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平息匈奴,河西走廊始归汉之版图,于是置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郡,并在武威郡置苍松(今古浪),揟次(今土门)、朴环(今大靖)等10县,所谓“以断匈奴右臂”者也。揟次县历两汉、魏、晋、南北朝共678年。至后周,废而并入昌松,至唐僖宗中和元年党项族拓拔赤辞思恭,据凉州银夏之地,称西夏王,凡九主。计93年土门一直属西夏,为羌人之驻牧地。公元1226年元灭西夏统治中国90年土门又为元之驻牧地。明洪武初,宋国公胜冯,平定河西,驻土门原名哨马营,明正统三年(1438)六月设古浪守御千户所,属陕西行都指挥司辖。因多数移民祖籍为陕西富平县土门子人,取追怀之意,改哨马营为土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为振育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三区。含一、二、三、四、五乡。1952年改为振南、上河、和乐、永丰、保和等5乡。1955年由振南、上河、和乐3乡合建为土门乡,保和、永丰合建为保和乡。1958年公社化时,由岘子、土门、保和3乡合并成立红星人民公社。同年12月20日古浪、天祝合县,属天祝县辖。1959年改为土门人民公社。1961年体制调整时,与岘子、保和分社仍为土门公社。1965年与岘子公社分社,仍为土门公社。1982年农村体制改革时,设土门区。含土门、青萍、保和、胡家边、和乐5乡。1984年撤区并乡,仍为土门乡。1985年改建为土门镇。2004年8月撤乡并镇,原胡家边乡整体并入土门镇至今。2 基本概述全镇共辖16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99个村民小组。全镇现有 甘肃古浪县土门镇 。 38057人,农业36552人,非农业1495人,镇境内聚居着汉、藏、满、回、土族等五个民族,汉族占的99.9%,现有农村劳动力22864人。(人文景观) 土门文风兴盛,历史悠久,有着浓厚的文化背景和基础,有罗汉楼、三义殿、玉祖台、柏台等县级以上保护文物单位,“漪泉流饮”是清古浪知县徐思靖笔下的古浪十景之一。 在镇区东北4公里的八步沙私营经济发展小区,东西长1.7公里,南北宽152米,占地385亩。经多年的封沙育林,现已是沙退人进,绿树成阴,生态环境极佳,小区四周土地土质沙绵,地下水蕴藏量丰富,小区建设已具规模,建有林场一所,负责造林及生态环境的维护,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和小区内外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将成为一个集餐饮、娱乐、加工、修理、旅游为一体的商贸长廊。3 机构设置土门镇党委、政府现有国家公务员20名,其中:党委书记1名,副书记4名(纪委书记、政法书记由副书记兼任),人大主席1名,镇长1名,副镇长3名,武装部长1名,经委副主任1名。镇党政机构设五办一部: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发展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村镇建设办公室、人民武装部,团委、妇联等按规定设置。4 自然地理土门镇在古浪县城东北34公里处,在腾格里沙漠南缘,镇境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8公里是古浪县六个建制镇之一;全镇总占地120平方公里,耕地71400亩,常年播种31045亩。土门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17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6.6摄氏度,日照时间长,年平均降水200mm—300mm,无霜期160天。这里是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淤积层厚,土壤肥沃,自然条件较好,土地大部分为平川河水灌区,宜于发展农业生产。5 经济发展特色一是日光温室蔬菜种植业发展较快,全镇已有日光温室781幢,所产优质芹菜、黄瓜、西红柿等精细特蔬菜已销往兰州、宁夏、青海、新疆等各大城市。 二是畜产品以猪牛羊肉为主,辅之于大量的皮毛和鸡兔活禽,特别由于土门紧靠沙漠这一独特的放牧环境,所产羊羔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名扬省内外。 三是发展订单农业。以啤酒大麦、玉米制种为主。 四是镇有各种乡镇企业573户,其中工业企业172户,主要产品有原煤、砖瓦、石灰石、面粉食用油等。 2001年全镇粮食总产量1024万公斤;2002年全镇粮食总产量1030万公斤。6 社会发展情况土门镇交通便利,环境优越,干武铁路、省道308线横穿腹地,乡村道路四通八达。通讯设施齐备,微机联网,无线电话开通,程控电话村村通,交通通信十分便利,基础设施齐全,电话用户已达2160户。10KV高压农电线路架通,全镇16个村,1个居委会全部通电、通邮;自来水管道铺通,可供人畜饮用和发展工农业生产;镇区内街道宽阔、洁净、铺面整齐,设有金融、商贸、餐饮服务机构及其延伸网点,可供迅捷、方便的服务,商业繁荣,旧有“土邑商务甲全县”之称。 镇内有中心卫生院1所,设备齐全,条件优越。村村有医疗保健站,共有卫生医疗机构39个,病床96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5人。 教育机构健全,布局合理。镇内设有县级完全中学1所,有教师96人,在校学生1436人,初级中学2所,完全小学15所,有教职工381人,在校初中学生人,在校中小学生8542人。“普九”教育已经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