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街街道卫星地图 加载中,请您稍候...
请点击下方地名展开
东街简介:区域东街街道是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中部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成立于1955年5月,以辖内主干道东街命名。成立初期,领辖光复、东街两个居委会。1968 。 年街道改称东方红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更名东街街道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东街街道至今。 同时也是福州市中心最繁华中心地段,为鼓楼区政府驻地是区内惟一没有城乡交接部的城区街道。东起五一路、五四路,西至八一七北路,南临安泰河、鳌峰坊与安泰街道相接,北接贤南路、庆城路与鼓东街道近邻,0.86平方公里。现由林天泳同志任东街街道党工委书记,谢祖禄同志任东街街道主任。东街街道办公地点设在鼓楼区东街石井72号,包含五个社区居委会,常住居民10000多户,33500多人。区域内有著名的省立医院、省商检局,省轻工进出口公司、福州一中、邮电大楼、福建电信大楼、聚春园大酒店、新华都大商场、福州海关、省人民剧场等省、市、区属单位几百家是一个商贸发达、写字楼林立、学校集中、交通便利、社区服务完善的中心城区。 1995年街道设址花巷11号。含东街、光复、石井、南营、军门、津泰、鳌峰、大根、花园、仙塔、竹林境、区机关家属管理委员会12个居委会,居民10594户、33445人。2 行政区划军门社区、津泰社区、大根社区、竹林境社区、旗讯口社区。3 经济发展辖内朱紫坊街区形成于唐、宋时期。据《榕城景物略》记载:“唐天复初,为罗城南关,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舞,箫管从柳荫榕叶中出”。其时,商贸云集,客户如云,各种行业行栈、商号各具特色,十分繁荣。 至明清时期,商贸中心北移,东街口形成商业街市。民国时期,南街为闽县与侯官县共管,沿街两侧商店鳞次栉比,南北百货、羽绒绸布、衣帽皮革、金银珠宝、铜锡器皿,参茸药材、蜜饯糕饼、餐馆酒家、酱菜□油等一应俱全,老牌字号密集。街东侧著名商号有:观我颐糕饼店、亨得利钟表眼镜商行、天源金银楼等。旗下街(今东街东段一带)的花鸟市场、花巷鼎日有肉松、南营衣刷、豆干弄豆制品、织缎巷丝织品等,各具特色。至1955年5月,南街街道成立,南街东侧各商店划归南街街道管辖。 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含内商业街市发展缓慢,商业网点多集中于旗汛口一带。主要商店有:旗汛口百货公司、福州机电公司门市部、福建省汽车配件公司、福建化工建材供应公司和福州东街副食品商店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方针,为街道商业发展带来机遇。1979年街道成立商业办公室,街道商业开始起步,先后创办东街电器门市部和东街五交经营部,接收鳌峰食堂、仙塔食堂、东侨旅社及东海百货商店。街道商业发展至6家,从业人数51人,完成营业额24.86万元,实现利润1.31万元。1985~1987年采取公开招标、个人承包、集体承包、横向联营等形式,鼓励街道商业发展,相继创办的有闻香饮食店、茂榕餐室、古田标准紧固件门市部、东街摩托车经营部、东街水暖配件商店、东街电器配件商店等。1987年街道商业增至12家,从业人员110人,完成营业额96.84万元,实现利润2.54万元,税收3.12万元。 1990年街道商业办继续执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分别与区商业局、财政局签订经济承包合同。筹集资金创办街道商业自助基金会,扶持暂时困难商店,并鼓励商店、公司开展横向经济联营,街道商业继续发展,先后增办光达汽车配件店、高节饭店、五一锅炉配件商店、鼓楼炊事用品商店、东街综合服务部等。街道商业增至18家,从业133人,完成营业额377.39万元,实现利润10.29万元,税收32万元。1990~1994年辖内相继进行竹林境新村成片改造、津泰路街区改造和津泰路拓宽改造。街道抓住大好时机,在主要路段获得商业用房1600平方米,先后创办春华海鲜楼、东街服饰精品屋、大三元酒楼、兴隆贸易商行、鼓楼纸业公司、国际大舞厅、大众自行车商店、中侨汽车配件商店等。1994年街道商业增至27家,从业人员274人,完成营业额1693万元,实现利润36.8万元。1995年街道集资50多万元,建成占地200平方米4层商业综合楼1幢,新办友和海鲜酒店,扩建春华海鲜楼。街道商业增至34家,从业人员246人,完成营业额2250.2万元。经过商业网点建设,津泰路沿街两侧形成集金融邮电、服装鞋帽、餐饮娱乐、文化用具、农贸市场、五金电器、南北京果等为一体的繁华商业街区。主要商店有安泰中心、津泰农贸市场、金三角大酒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