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古城
无棣古城
无棣古城位于滨州市无棣县,无棣古城原貌全无,现为新建仿古建筑。现无棣古城规划总面积3.1平方公里,以旅游承载文化,以文化促进旅游,遵循“存古、复古、建古”三个原则,突出“古”、“水”、“绿”三个特点,采用“四心四轴四区”的功能结构,将古城开发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区、景观风貌休闲区、生态园林居住区和综合商贸服务区四个功能区。景区内荷花湾水利风景区、吴式芬故居、冯安邦将军府、县衙、角楼、四城门及四城门桥、无棣印象、曲院风荷等十八处景观节点。现还正在建设中,西门、城墙以及城内部分设施还没建。特别是内部软件建设还没完善,现不收门票。
无棣古城形成于商周,发展于隋唐,繁荣于明清,东西宽240米,南北长480米,占地11.5万平方米,城墙夯土筑成,四向建有城门、角置炮台和钟鼓楼,城内商肆旅社齐全,城外有护城河、荷花湾等水系环绕相联。始建于唐代的大觉寺与海丰塔(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明清时期官宦府第吴式芬故居(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明清县衙等人文历史遗迹众多,汇集了鲁北地区多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齐文化、燕文化、河文化、海文化等多种文化及宗教文化和民俗风情。无棣古城人才荟萃,在历史上涌现了1个相国、7个翰林、9个尚书、10个侍郎、55个进士、167个举人,394个贡生,有被誉为“进士世家”、“尚书门第”、“九世朝臣”之称,享有“四省承宣三掌节钺,九封光禄两列史晟”之美誉的清代吴氏家族、有宋代词人李之仪、明代诗人杨巍等文鸣千载的文化巨擘。无棣古城,以人文鼎盛称著齐鲁。
古城南门(迎恩门)
南门桥
古城街景
牌坊
大戏楼
县衙
文庙
古城护城河
古城北门(镇海门)
北门桥
古城东门(宜春门)
东门桥
曲院风荷
吴式芬故居
吴式芬故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无棣县古城南门里,故居建筑格局上既具有明清时代官宦府第的宏伟气势,又有宦居园林建筑艺术情趣之美,实是明清官宦府第古建筑艺术中的典型代表。有吴式芬纪念馆、宝砚堂、尚书第、陶嘉书屋、双虞壶斋、听雨轩等建筑。清代吴氏家族,以人文鼎盛称著齐鲁,有“进士世家”、“尚书门第”、“九世朝臣”之称,享有“四省承宣三掌节钺,九封光禄两列史晟”之美誉,其文化底蕴,社会影响广泛,被视为清朝三百年历史的缩影。清代内阁学士吴式芬是近代著名的金石学家,著有《捃古录》、《捃古录金文》、《封泥考略》等多部巨著。吴式芬以其金石学的百卷名著,填补封泥研究空白的丰硕成果,成为吴氏家族杰出代表。
吴公亭
大门
宅坻
十间房
家庙
宝砚堂:吴式芬祖父吴之勷出守黄州时得苏轼“雪堂宝砚”,此屋以藏“宝砚”而命名,后此屋专藏文房四宝、文人书画,吴式芬及后人翰墨会友在此屋。
双虞壶斋
尚书第
后花园
吴家湾
张映汉故居
张映汉故居位于无棣县旧城区海丰路南端东侧,整个故居坐东向西,西邻清代金石学家吴式芬故居,西北为抗日爱国将领冯安邦故居,故居东侧为荷花湾、钟鼓楼,东南为清大觉寺,故居始建于康熙年间(具体时间不详),占地8000多平方米。据说:“完整的张映汉故居分为南院和北院。南院有舍房、仓房、家庙、住房;北院有进士第、书斋、魁星楼、舍房、寝舍、戏楼、过年家庙,大部分建筑是木架结构,独具特色。”
在剩下的几间古建筑中,进士第房顶和墙体的砖石为灰白色,屋檐上一些雕饰早已被风化,看不出原来的模样,木制的大门,室内顶梁和房柱全都为木头,进士第房内的梁架为抬梁式木架结构,里面暂存了一些展台等杂物。
张映汉故居是提督学政张为仁的老宅院,在张为仁时期进行了扩建,后来张为仁家族再也没出过有才学的人,便逐步开始没落。
据资料记载,张映汉所处的张氏家族在明朝从河北迁安县迁来无棣,无棣当时称为海丰县,先祖落户在东乡邓王庄,到第六代上的张思桂,聪明好学,考中举人后被任命为知县,便到县城内购置房屋。张映汉家族开始崛起。到第十世,张可举做到知县,其子张镇虽然没有考中什么功名但体貌端正,办事干练,有胆有识,先后出任解州直隶州知州、浙江嘉兴知府河南布政史等职,诰授“奉政大夫”。张镇扩建房屋,便买了张映汉故居,张映汉故居从此又开启了它的另一段历史。
张映汉家族发展到十二世达到了鼎盛时期。不仅有张镇的次子三任布政使,在外任职20多年,以“勤慎”扬名,世人评价颇佳,诰授“中议大夫”。还出了个湖广总督张映汉。到了第十四世,张衍重,道光九年(1829)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等职,后调任福建汀州、江西饶州知府。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张衍重在外另建宅院居住。
到第十七世,张映汉家族逐步走向没落。老大名字叫张实,在这一代里,仅出过一名后补知县,一名陆军第77团团长,一名山西宪兵营的军需官。
张映汉所在的张氏家族在明清两朝中考取秀才以上者200多人,举人32人,进士11人。七品以上者有90多人,可谓是官宦世家,成为与对门吴氏家族并驾齐驱的大宅户。
张映汉故居在张为仁时期扩建后,有建筑100多间,但是目前仅存下下三间古建筑。其它所有建筑为新建。
通过文物局了解到,到了战乱年代,故居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很多建筑被战火给烧毁了,解放后,故居充给了县百货公司,百货公司利用张映汉故居的设施,设置了宿舍、伙房、仓库、厕所等,虽然经历了战火以及后来的文革的破坏,但对于张映汉故居来说,都不是致命的。计划经济时代,县百货公司生意红火,拆除了旧的建筑,盖起了红砖大瓦房,故居的古建筑就在一排排红砖大瓦房建起的时候永远消失了。现又把原红砖瓦房扒掉,新建五个仿古院落,保留了原三间一个旧院落。
保存下的三间旧房
冯安邦纪念馆
冯安邦纪念馆位于海丰吴氏故居北邻,占地6000多平方米,分前后两院,冯安邦纪念馆在南宅院。为纪念冯将军抗日殉国68周年和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无棣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冯安邦故居(无棣县海丰路27号)建立冯安邦纪念馆
将军半身汉白玉雕像为汉白玉石质,碑座为二级台阶和碑身组成,将军像高1米,碑通高2.8米,像厚0.8米。
冯安邦(1884 -1938.11.3)又名景树,字化民,号恩善。生于山东省无棣县 张辛店。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二期。民国 抗日将领。自幼资质敦厚,性格豪爽,见义勇为 。清末投军,民国元年后隶属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由骑兵排长依次晋升工兵连长、营长、团长,西北军 第四十八旅、第三混成旅旅长 ,第二十八师、第二十三师师长兼代宁夏省主席,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第二十七师师长等职。追随冯玉祥 ,先后参加了讨伐张勋复辟 、讨伐陕西军阀陈树藩 之役,及“首都革命 ”、“五原誓师 ”、平定甘肃“河湟事变 ”、中原大战 等重大历史事件。后任国民革命军 第四十二军中将军长兼第二十七师师长。
1938年11月3日,奉命扼守大别山的战役中,与敌人血战五十余日,歼灭大量敌人后在转进襄樊 的途中,遭日机轰炸,重伤阵亡,壮烈殉国 。终年54岁。
1940年9月25日,国民政府 发布褒奖令,表彰冯安邦“奋迹戎行,战必先驱”的抗日 功勋,并追授其为陆军上将 。建国后,冯安邦先后入注《中华英烈大辞典》《无棣县革命烈士陵园英名册》。
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 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
杨公祠
点击“滨州无棣古城”攻略滨州无棣古城 @大宇
杨巍(1516—1608),山东无棣县人,是明代中期的一位重臣,官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周礼》“六官”中有“天官”一职,其职务类后世的礼部、吏部,所以后世的礼部尚书、吏部尚书也称之为“天官”,杨巍在明代担任过吏部尚书,故乡人习称为“杨天官”。 据《明史·杨巍传》记载:杨巍,字伯谦,号二山,又号梦山,明海丰县尚义里 (今无棣县无棣镇 杨三里村)人。17岁考取县学生员,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中举,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及第。
杨巍中进士后先在户部见习,后授常州府 武进县 任知县。三年任满,考绩最佳,经巡抚连章举荐,内调兵科给事中。多次奏疏被嘉靖皇帝(1522—1566年在位)采纳,为此,首辅严嵩 对他十分忌恨,遂援例将他调出,任山西按察使司驿传道佥事,转代理雁门 兵备道,镇守平型关;升口北道 参议官,驻防宣府西路的左卫。秋防期至,他与副将 马芳计议,利用敌军麻痹心理,设伏洗马林堡,先发制人。果然有400余骑越境入侵。明军伏弩齐发,射杀敌首领2名,斩首53级, 夺获马匹200余,明军声威大震。杨魏因此受到皇帝的嘉奖。敌军大举侵犯蔚州 时,杨巍 被派协助筹措军饷,经巡抚批准,他亲自携带白银3000两到渡口堡 犒师,保证了边防的安全,再次受世宗皇帝嘉奖。任期届满,考绩又最佳,遂晋升为山西按察司 副使,防守阳和县。
杨巍在阳和,精选士卒,申明号令,修葺城堡,整修战具,严加防守。有一次敌军万余骑从柳沟 入侵,见阳和境内无隙可乘,随即退去。由于他屡建大功,嘉靖皇帝特发内旨,提升他为右佥都御史 ,巡抚宣府。在宣府 ,他以守为战,竭力巩固京师的西北边防。蒙古兵由古北口入犯,京师戒严。杨巍接获警报,立即与宣大总督 统兵入卫,兵至南口,奉旨回本镇抄袭敌人后路。于是提兵出击,直捣敌军老巢,斩首100余级,进犯京师之敌不战而退。杨巍以直捣敌巢功,进俸两级。他从此成为明政府倚重的右臂长城。老母年外多病,恳求回乡赡养。
嘉靖四十五年 (1566年),杨巍奉召回京,以右佥都御史 巡抚陕西。履任之初,他先把花马池战役中损失的6000名戍卒补充齐备,又募兵3000人屯垦黄河北岸,以增强那里的防御能力。是年10 月,瓦刺酋长俺答率兵入侵,攻陷石州 ,三晋告急。廷议非杨巍不能解救危机。于是晋升他为右副都御史 ,巡抚山西。杨巍抵山西,轻装简从,巡视边防,修筑长城及边境城堡,筑墩台,派守军,使敌军不敢犯边,再次得到隆庆皇帝(1567—1572年在位)的奖赏。抚晋期间,他体察晋民疾苦,以节省开支、恢复民力为急务,裁减驿传银6万两,岁发盐引银1万两,奏革民兵银3万两,共计减轻晋民负担银10万两,使三晋民力逐步复苏。又谕令宁乡大盗李九经遣散,使山西境内更加安定。期满考核政绩为督抚之冠。由于母亲年近九旬,他再次申请回归乡里。
万历皇帝即位 (1573年),召杨巍回京,升授兵部右侍郎。翌年转吏部,不久升任左职。此时朝内发生了江南少年王大辰闯入宫禁的事件,案件交杨巍审理。宰辅张居正 授意以刺客罪中伤大学士高拱 。杨巍不从,经审理以盗窃内府财物罪判处王大辰死刑,既保全了国家颜面,又避免了株连无辜。事后他第三次上疏,请返故里。
杨巍回故里后,移居桃花岭,辟小园,植花木,每逢佳节良辰,就请母亲乘车观赏,子孙罗拜敬酒,使老母欢欣称意,母年逾百岁去世。
万历十年 (1582年),杨巍第三次奉召入京,出任南京户部尚书 。翌年晋京朝见皇帝,被授资政大夫 衔。三个月之后改任北京工部尚书 。任内成功地阻止了神宗皇帝修造离宫的计划,并参与万历皇帝(1573—1619年在位)的玄宫(“定陵”)的选址,不久被调至户部,又转吏部,均任尚书,在职7年,两次考核,均以公正宽恕见称。当时权归内阁,六部无权,,杨巍又已年老,遇事多听从宰辅申时行 指挥,声誉渐损。万历十七年 (1589 年) 后,万历皇帝倦于听政,他率群臣多次劝谏无效,于是毅然连上奏章恳求退休,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获准,时年74岁。“诏乘传、给廪隶如故事”。
杨巍90岁时,万历皇帝特派员慰问。万历三十六年 (1608年)病逝于故里,享年92岁,追赠少保。《明史》卷二二五有传,称“巍素厉清操,性长厚,有时望”“扬历中外,甚有声”。杨巍工诗,著有《梦山存家诗稿》8卷,被录入《四库全书》。杨巍不仅仕途通达,其理学、文学均有很深的造诣。“论学主明明德,论治主六经,论时政则主大学衍义”,是知名的学者。传世作品分别辑为《存家诗稿》《续存家诗稿》,共三册十卷近千首。
大觉寺
大觉寺,原是位于古无棣县城东南的一处佛教寺院。明杨魏《海丰县重修宝塔记》记载:“大觉寺,在县城东南隅外,中有浮屠,巍然薄云霄,而殿宇佛像亦壮丽可观。”寺内“浮屠”即海丰塔。 大觉寺本名普照寺,始建于唐朝贞观13年(公元639年)。明朝洪武元年更名为大觉寺。明朝万历4年重建正殿。明朝崇祯12年建南大厅为天王殿,后又改为观音殿。清朝康熙5年又改建前殿。1300多年来,大觉寺与海丰塔,默默见证了唐、宋、元、明、清的盛衰巨变。
大觉寺,面积不大,历史悠久,可上追到唐朝。其中的最著名的古迹海丰塔,更是无棣灿烂文化的象征,有关她的传说颇多。 相传,文殊菩萨路过古邑棣城,有感山杰水秀,随之取舍利子将埋入地下。唐朝贞观年间,佛教盛传,文殊菩萨“无棣歇脚藏舍利”的说法传到京都长安,唐太宗亲派人在无棣修建唐塔。有民谚曰“沧州狮子,海丰塔,东光县的铁菩萨”,此亦被誉为冀鲁三胜。
有很多佛像,有海丰塔,海丰塔有11层,11层上面很清爽。能看到整个无棣市。由于塔身出现裂缝,锁门不让登顶。
原塔为八角密檐式砖石结构,青砖到顶,飞檐挑角,角系铜铃,塔身13级,第一级南北各一门,其上每一级一南门,顶有相轮,全塔高约36米。
明代维修时,吏部尚书 杨巍 撰有《重修大觉寺宝塔》,并刻石竖碑。
清康熙 七年(公元1668年)元月地震,大觉寺 塔裂;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五月地震,塔圯其半,1957年,因塔 身破损严重,有倒塌之虞,报省批准,将地表以上塔身拆毁。
1991年6月,滨州市 无棣县委、县政府决定重建海丰塔,同年7月12日破土动工,1992年9月竣工。
新建海丰塔,位置在唐塔 旧址以北50米处。新塔为八角楼 阁式,共13级,高42米。
塔身为框架式结构,中心及八个角共9根水泥柱,外表砌大青砖,既古朴典雅又坚固耐久,既保持了唐塔的风貌,又在建筑结构上有所创新。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 先生为海丰塔亲自写下对联“海裕无双邑,丰余第一州”;中国佛教协会 主席 赵朴初 先生欣然挥毫题写了“海丰塔”塔匾。
地方虽小,近临古城、荷花池有古意且不象别的景区一样要门票!还不错!
老塔塔基
老塔简介
大雄宝殿
大宇的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