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街道卫星地图 加载中,请您稍候...
请点击下方地名展开
中山简介:广东湛江市中山街道办 。 中山街道在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中部,东接民主街道,南连寸金街道,西界中华街道,北接北桥河。 2000年底,区域2.37平方公里,常住3200多户,15000多人,流动230人,有壮族、布依族、瑶族等3个少数民族。根据第五次普查数据中山街道 6626人。 辖中兴、高州、三和、南兴、大通、福建、平安等7个居民委员会,28个居民小组。 街道设在赤坎井街2号,因靠中山二路而得名。2 历史中山街道是由一个边陲小埠逐步形成的。元朝以后,闽潮南迁居民从海路进入赤坎,定居在今中山街道境域从事经商作坊等商业活动。 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有三四十户闽潮南迁人家分散居住在今永安街、平安街和古老渡街一带。随着“海禁”解除,沿海地区之间航海交通贸易的恢复和发展,前来赤坎埠经商定居的福建等地商民陆续增多,雷州、高州、广府、潮琼等地商人也载货到赤坎贸易,后来还有部分商贾在赤坎安家置业,他们与当地居民相安无恙,便不断招引同乡到赤坎经商,日久引聚集居形成今天的潮州街、福建街、高州街、三和街、大通街、盐埠街、水仙街等。 到了道光年间(1821~1850),以今中山街道为主体的赤坎小商埠发展为沟通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商业重镇,中山街区居民达5000多人。 光绪二十五年(1899)法国租占广州湾后,修筑了法国大马路(今中山二路)。在今赤坎文化宫处建了法华学校。 民国28年(1939)陈学谈投资在中山路兴建了南华大酒店,许爱周也在中山路建设了宝石酒楼,形成井街、泥水街、南兴街、中兴街、中山一路等。中山街域达1.3平方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中山街道属赤坎中心街道辖下的街道管理区。1958年改中山管区为行政街道。1960年6月成立湛江市赤坎人民公社时,中山行政街道又改为中山街道管理区,1968年更名为中山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中山行政街道。 中山街道是赤坎古商埠的发祥地,稠密,商业繁荣。中山路、三和街、中兴街、福建街、潮州街、南兴街、盐埠街、大通街、染房街、高州街是该街道最具古老历史的商业老街。古老渡街和大通街沿线,设有多个码头,闽浙、潮琼、广府的茶叶、菜种、陶瓷、丝绸、草纸等土特产及洋货,高雷地区的红糖、花生、芝麻、黄麻、草席、生油等农副产品及生货在此上落。一些眼光独到的商人就地建铺,开设商号,大通街逐渐形成繁华的商贸一条街。新中国成立后,中山街区的工商业更加繁荣昌盛,成为赤坎区的繁华商业街。1958年起,街道先后办起工艺制镜厂、朝阳化工厂、食品加工厂等35家工业企业。1989年街道直属工业总产值812.68万元,上缴税金39.47万元,实现利润16.09万元,商业销售额3000多万元,税利60多万元。2000年街道工业企业40多家,街区内商业户1060个,工业总产值9700万元,商品销售额达9.3亿元。 历史上,中山街区是赤坎中小学校比较集中的地方。有民国9年(1920年)由法国殖民者创办的法华学校,民国16年(1927)广府会馆创办的广侨小学(今福建街广府会馆)、民国22年(1933)绅商创办的私立赞化小学(今四小内)、民国24年(1935)由革命进步人士创办的晨光小学(今六小前身)、民国26年(1937)由绅商陈学森主办的私立培才小学(校址于高州会馆)、林应中创办的崇圣小学(在福建街)。新中国成立后,晨光小学更名为湛江市第六小学,赞化小学更名为湛江市第四小学。人民政府在中山街区创办了湛江市第十一中学和湛江市第一幼儿园。至2000年中山街道有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681人;小学2所,在校学生3450人;幼儿园6所(含社会力量办幼儿园),在园儿童1200多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 中山街道历来重视发展文化事业,大力支持区域的民间文化活动。水仙庙、水仙井每年庙会期间都会搭台演戏筹神,街道社区积极给予帮助。新春期间,中山街道认真组织迎春文化游园活动,为居民提供文化活动平台,丰富区域居民的文化生活。中山街道卫生工作搞得好,从20世纪60年代起建立卫生家庭评比制度,80年代,普遍实行门前三包卫生管理制度,广泛开展文明卫生评比活动,街区环境卫生工作多次受到市、区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