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镇卫星地图 加载中,请您稍候...
请点击下方地名展开
中和简介:乡镇介绍中和镇为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包含的一个镇,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南部,离县中和镇 城27公里,省道S206线穿境而过,东临坝街乡,南接三洞乡,西与塘州乡相连,北抵水龙乡,在“四乡一镇”的中心。2 基本情况三都县中和镇全镇共辖中和、务朝、姑劳、甲化、西洋、松寨、庙良、拉旦、庞寨、姑坡、姑引11个村,11个村民委员会,70个村民小组。全镇为13918人,其中农业13562人,占的97%;少数民族13808万人,占的99%。 。 全镇81.6平方公里,海拔在460—780米之间,地势呈西高东低,土质以酸性黄壤和富含钙质的石灰岩为主,西部土壤较为贫脊,东部较为肥沃,山多且以高山为主,分别排列在过境“三荔”油路两侧往周边乡镇延绵。西面的山较高且植被较少,多为矮小灌木为主,间有松杉,东部山较低且多以松杉木为主。森林(有林地)为5588.63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1.31%,活立木(林木)蓄积量为267031立方米。耕地0.9281万亩,其中田0.6036万亩,土0.3245万亩。粮食主要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为主;年均降雨量在1350毫米,年均气温17.5℃,无霜期在270—300天左右。 全镇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其中,中和村的钼矿、赤铁矿,拉旦村的重晶石、无烟煤、铅锌矿、赤铁矿,姑劳村的锑矿,姑坡村的铅锌矿,松寨村的煤矿、铅锌矿,西洋村的赤铁矿。3 历史文化中和镇前身为水龙区(后为中和区),20世纪60年代三都县的5个老区之一,原来区公所驻地在水龙(现在中和镇 的水龙乡),70年代初,区公所(后为中和区)搬迁到中和,包含水龙乡、地祥乡、安塘乡、塘州乡、中和乡等五个乡。1991年实行“撤、并、建”(撤区并乡建镇)后,中和乡(含原属水龙乡的西洋村)并建为现在的中和镇。由于具有厚重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马尾绣刺绣技艺基础,中和镇于1995年被黔南州命名为“水族马尾绣艺术品之乡”、2010年3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技艺》传承基地”。4 行政区划辖10个村,59个自然村63个村民组。中和村辖大寨、中寨、和寨、早歹4个自然村,姑引村辖姑引、上辉寨、下辉寨、新寨、上八猫、下八猫、朋顶7个自然村;庞寨村辖庞大寨、板郎、板新、抵刚、勇寨5个自然村;松寨村辖松寨、棒寨、郎寨、姑勇、姑街、雅界、梅下、立场、雅青、明寨、姑早、巴利12个自然村;务朝村辖务朝、的外、高朝、雅引、板鸭、甲丙、竹毫、干城、姑良、姑勇、姑其11个自然村;拉旦村辖拉旦、班来、大台、小台、水等、东摆6个自然村;姑播辖班狂、班董、班靠3个自然村;姑劳村辖务丙、班化、姑正、梅海、底归5个自然村;甲化村辖甲化、务九、姑仲、务班4个自然村;庙良村辖板庙、板良2个自然村。5 民族文化水书 中和镇的水书文化水书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她记载了水族先民遗留下来的历法、天文、地理、原、民俗、哲学等信息的文化典籍。中和镇的诸事离不开水书,除丧葬、始嫁、起造外,儿童入学、出行、生产、吃新米等都要择吉避凶。据调查,中和镇有十几位知名水书先生。这些水书先生分别是 杨胜帆 、石占坤、石海数、石国章、陆志、 陆光挺等。常帮助群众择日用事。水书先生石吴还掌握了一套“布经”,诵读,为当地群众服务。这些水书先生德高望重,颇有名气,在村寨中享有威望。水族端节 一、 水族端节端节,水语称为“借端”。“端”,意为“岁首”或“新年”;“借”,意为“吃”。因此,端节亦可直译为“吃年”,意为“过年”。又因水族的这个年节的日期以水历为准,水历把九月作岁首,岁首要过年端节就定在九月初九日,通称“水年”。分散居住的彝胞,为方便互相走访,也有按地域约定时日过端节的。 端节(水年)是水族人民辞旧迎新、祭祀祖先、庆贺丰收和预祝新的一年幸福美满的传统节日。节日前夕,水族人民舂新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