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之地—天柱山
心灵之地——天柱山
如果现在有人问起南岳的所在,我想:很多人会说在湖南衡阳,衡山嘛!毕竟衡山烟云天下闻名。然而衡山只是1425岁的现南岳,真正的古南岳——天柱山,在公元前5500年,由怀农氏敕封为南岳,同时敕封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从封禅之时至撤封之日公元589年,天柱山早已存在了六千多年,按我国的习俗追根寻祖,天柱山才是真正的南岳。;
二十年前的一次偶然,让我遇见了她——天柱山,我被深深地震撼了,那是一种心灵的震撼,世间竟有如此神奇之地。
天柱山古称皖山、皖公山、潜山、万岁山。春秋时期,周大夫皖伯受封于此地,施仁政,深受百姓爱戴,为纪念皖公而以山称皖山、水称皖水、地称皖城,安徽简称皖即源于此。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南巡至此拜岳,更使天柱山闻名四海,后历代帝王皆行封禅之礼,直至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为开拓南疆而敕封湖南衡山为南岳。其后,古南岳天柱山依然倍受人们敬仰,直至南宋末年公元1265年,宋蒙战火蔓延至此,后至民国前期800年间,天柱战乱不断,匪患层出,世人无法涉足,故渐淡出人们视线,不为人知了。
天柱山核心景区面积82.41平方公里,自然风光旖旎,兼具北山之雄、南山之秀,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45座,17岭18崖18瀑17泉遍布其中,有象形石86块,全国三大高山湖之一的炼丹湖位于群峰之中,自古便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天柱归来不看峰”之说……
历史上,曾有很多文人墨客游历过古南岳,如李白、白居易、曹松、苏轼、王安石、黄庭坚、朱熹 、李庚……,他们皆与天柱一见如故,难以割舍,都梦想与天柱结缘,终老一生,虽都未如愿,然天柱已深深地植入了他们的心灵,无法忘怀。文人游山玩水,赋诗作画以添雅兴可谓稀疏平常,可上述文豪却想以天柱为人生的归宿地,这在全国名山中却是绝无仅有的,足可见其魅力之巨。
天柱山是如此之美,以至于俄罗斯前总理基里延科2006年二次来访,对其赞不绝口……,原文化部长王蒙用“天柱通神”来表述对天柱的喜爱……,作家余秋雨将对天柱的所有情感融入了《寂寞的天柱山》一文中,刻画得淋漓尽致、晶莹剔透。
天柱山自古是道佛两家争相进驻的宝地。道家称天柱为“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东汉末年,道家丹鼎派祖师左慈驻天柱炼丹,后将道家精术传与葛玄,使其成为道家四大法师之一,至今左慈炼丹遗址尚存。佛教自达摩祖师东来传教,其徒二祖慧可、徒孙僧璨、徒曾孙道信皆在天柱传教,并建寺名三祖。
天柱山是一座爱情山,这里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发生地,是三国时期二乔的故乡,二乔美满的婚姻亦是现代青年向往的爱情典范。《孔雀东南飞》中的主人公焦仲卿和刘兰芝亦长眠于此,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定将被永世传颂……
有位学者曾说过:“当事物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时,就需要用照片来展现,当照片也无法讲述时,就需要眼睛去看一看了”。
对于我来说, 天柱山 并不陌生,以前曾三上天柱山,然而马上要四登天柱的我依然兴奋异常,隐约间有了苏轼回归舒州(天柱山地区)时的感受:“青山只在古城隅,万里归来卜筑居”。
2013.6.28
2013年6月28日,20:45上海火车南站,假日列车准点出发,承载着回归的期待,西向而去……
成员:钢铁战士陈导、小石、小周、小陈。
2013.6.29
2013年6月29日,07:15池州火车站,地陪导游接团,大巴辗转2.5小时至天柱山客运中心,10:30分南大门,开始了一天的征程。
霹雳石
首先经过佛光寺,验票、直向天蛙峰而去,一路景点不多,猪头石、霹雳石,霹雳石由山顶石块滚落至山脚,一分为二而得,石上有清军都统李云麟题“混元霹雳”四个大字。
霹雳石
行进十分钟后,二个小妞状态平稳,小石略有不适,长期未大运动量活动,开始会有些反应,好在其并未放弃,45分钟后渐入佳境。
天蛙峰
前方不远,接应我们的老吴已在三岔路等候,紧走几步,两军会师,放下行装让老吴看管,一行四人登峰寻蛙……,那青蛙依然匍匐于石上,昂首鸣叫,队友们惊呼:真像。时隔多年,我看见它依然十分亲切……
老吴是当地依山经营农家旅馆的第一人,在驴友中口碑很好,故我们亦选择此处为我们的宿营地。老吴的口碑马上得到了验证:小石的登山鞋出现问题,无法继续它的使命,老吴立即给我们送上一双柔软的旧跑鞋,驴友都知道,旧跑鞋登山才最舒适,小石连声道谢,我是暗自得意,这家是我选的嘛,还会有错?经过短暂的休整,开始了真正的精华之旅……
天蛙鸣叫喋不休
六月雪
天柱一景世上稀,夏日炎炎厚雪积。伙伴们惊呼连连,六月还有积雪,一路小跑,待到近前,哇!原来是白砂。此景乃花岗岩石风化成细砂而至,可见花岗岩虽坚,却也会随岁月而消蚀。
夏日积雪天下奇
再往前,经飘云瀑,可抵南关口。天柱山精华景区包含东、南、西、北、总等五个关寨,当地山民这样来描述它们:“东关险、南关秀、西关雄、北关幽、总关险峻看不够”。我们迫不及待地冲向南关寨,这里有南宋末年刘源将军抗元而设的牛马城、振奋军心的振衣岗,便于游客揽胜的连珠桥……。曾飞奔去寻那天柱十大名松之一的五妹松,因未开发无路可寻,只得无功而返。
飞来峰
抬头仰望,飞来峰矗立在前,其为天柱第三高峰,海拔1424米,峰顶巨石如盖,似从天外飞来,称“飞来石”,据当地药农介绍:飞来石下有洞,可容纳百人。乾隆皇帝曾登山游玩,见此石随口说道:“飞来未必是飞来,定是世人胡乱猜”。话音未落,飞来峰地动山摇,飞来石隆隆欲飞,乾隆大惊失色,忙改口道:“飞来必定是飞来,不是世人胡乱猜,既然飞来又飞去,何必当初要飞来?”,语毕峰静,乾隆连说“万幸、万幸”。
巍巍飞来展雄风
一路走来,云遮雾绕,不禁使人想起明代诗人李庚对天柱山的赞美:“巍然天柱峰,峻拔插天表。登跻尤未半,身已在蓬岛。凭虚銮鹤随,举步烟云绕。天下有奇观,争似此山好”。旅行家徐霞客因当时天柱山匪患而未能一睹其风采,寻思着:若徐侠能成行,是否还会下“登黄山则天下无山,观止矣”的定论呢?前方二条岔道,一路通神秘谷,一边去总关寨。我们计划走一个圆,景点一网打尽,绝不遗漏。先走通天谷、神秘谷一线。“天柱一绝”神秘谷,道家称司元洞府,司命真君的涉世之地,起点于龙吟虎啸崖蜿蜒而上至天池峰顶渡仙桥,全长400余米,号称花岗岩洞第一秘府,谷中54个洞穴形态各异,云集交错,洞连洞,洞套洞,移步换景,神秘莫测。“疑无路时便是路,看是道处却迷途”——这是对神秘谷最真实的写照。伙伴们带着好奇、带着兴奋、带着向往一路疾行…… 特别是周小妹对此山垂涎已达三年之久。
象鼻石
通天谷第一个景观——象鼻石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个象鼻有别于他处,有道是:“猛看石左鼻高竖,细端石右亦象头”。伙伴们皆惊愕不已……
葫芦泉
前方路边一石宛如人造,有诗云:“葫芦泉口葫芦石,亿年泉涌不停歇,自然塑就尤似物,世人莫辩伪与真”。余秋雨曾写到:“在天柱山,随便拿一块石头出去,人们都会把它供起来……”。奇石的世界,奥妙无穷。
穿幽谷、走小巷,“无意回首遍地景,随处徘徊便见珍”。前方就是人们所说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吧,不敲木鱼欠虔诚,还真有这么点意思。
神秘谷
不远处就是神秘谷的入口了,密密的石阶, 浓密的树荫,盘旋的回廊,一切彷佛已拉开了神秘的序幕……
队员们的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笑容,积极进取、迎难而上这正是我们钢铁战士永远快乐的精神源泉。如歌中唱到:“不管路艰辛,我愿意去,迈开大步勇向前。不管路遥远,何时到终点,我会完成这心愿……”
皖公神像
走过一段石阶,陈导猛然叫大家停下脚步向左看,小伙伴们都惊呆了,那不是一位老者吗?惟妙惟肖,比人工篆刻自然得太多了,自古上苍眷顾仁者,皖公永存、仁爱永存、道义永存、正气永存……
逍遥宫
随后到达逍遥宫,我们走原来的古道,寻古探幽,周陈二小妹玩得不亦乐乎!小石亦是连称奇妙无比。
出得幽谷,豁然开朗,左边一石巨大如屏,石上刻有白居易的赞美诗:“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余有幸偶见大诗人的后二句:“玉光白洁香争艳,金翠佳莲蕾斗开”。
行不几步,又遇暗道。
不断有发现、不断有惊喜、不断有快乐,这正是神秘谷的迷人之处。难怪不爱山水的北宋宰相王安石对天柱却情有独钟,曾这样抒怀:“水无心而婉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其《怀舒州山水》一文表现出对天柱山无限的深情,不管到哪里,不管年岁多高,只要一想到天柱山就会因无法回归而经常羞愧。故而又留下了“乡尘新居稀旧宿,欲辞潜魄更踌躇”的诗句了。
神秘谷中洞连洞
龙宫
刚出幽洞,又见奇石“母子龟”,神形兼备,寓意着世上亲情暖人间。转眼即到龙宫,一条曲径向前延伸,人在其间宛如隔世,清幽无比,好个心灵家园……
此地人迹罕至,我们与山连为一体,“人以山为骨,山以人为肤”,符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仙旨。伙伴们一改往日的矜持,自由畅想,尽情舞动,我想:这是真正的身心松弛,精神的净化。地宫亦为神秘谷中的一站,古称“上天入地”,今天我们是先入地府,再升天宫。百转千回出地缝,豁然开朗见群峰。“金鸡唱晚”、“和尚背尼姑”、“飞来石”、“仙蚌献珠”、“太白观海”、“皖公剑”……群景蜂涌而出,令人目不暇接,不禁令人想起北宋黄庭坚对天柱的赞美:“哀怀抱绝景,更觉下笔难”。
古道游人罕至
群峰争辉
八戒巡山
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绝景“八戒巡山”亦称“猪八戒打瞌睡”,朋友们你们找到了吗?
天柱松
游览过天柱山,才会真正体验到什么叫移步换景,景如繁星。下午14:30分抵天池峰,五分钟后至天柱山十大名松之首的“天柱松”处,此松长于崖边,枝干粗壮,在岩石中生根,历经风吹雨打,依然生机勃发,据专家考证,天柱松龄已达1450年,比黄山迎客松寿长500年,是比迎客松更美的中国松,怎不叫人称奇!二位姑娘频摆造型,与仙松几番合影,粘粘松气以待好运。
伙伴们集合,继续下山向总关寨进发。总关寨是南宋末年抗元义军刘源将军的指挥部,关险崖陡,易守难攻。居高临下,一览无余,群山连绵,奎丽壮观。“擂鼓石”、“壁虎石”、“仙女石”、“鲸鱼出海”、古炮台遗址……,哪一景都堪称精品,难怪余秋雨先生曾写到:“天柱山,它就是不肯把奇石匀出去一点,让外面的开阔地长久地枯燥着,硬是把精华都集中在一处,自享自美……”。
总关寨
总关寨风光
总关气势磅礴,巍峨高耸,奇石遍布,唯一的遗憾是无法一览“皖公金枪”的风采,此景需药农带领,挂绳下崖进入未开发区,环境所限,只得放弃了。这一线风光确实以“险”、“古”为特色,与神秘谷的“奇”、“幽”形成鲜明地对比,具异曲同工之妙。
天池峰
出总关,下到原通天谷处,继续走神秘谷新道,上天池峰。团队游线小圈即我们之前的路线,路边轿夫曾看见我们上山,现在见我们又要上山,连说:“错了,下山走这边”。我们笑答:“去莲花峰、炼丹湖”。
轿夫们惊讶万分:“你们厉害”。沿神秘谷新道而上,伙伴们皆称与普通山道无异,毫无神秘可言,可叹团队游客无法领略神秘谷真正的神秘。
天池峰海拔1426米,为天柱第二高峰,峰顶有“下天池”,传说是仙女沐浴之所,此处是观赏天柱主峰、蓬莱仙峰的上佳之地。队员们至此终于看到了期盼已久的主峰——天柱峰。
天柱峰
天柱峰海拔1488.4米,以400米的相对高差高出众山之上,凌空耸立,一柱擎天,浑身石骨,嶙峋奇绝,诸峰拱卫使她具有屹然独尊之势,成为万山的当然首领。1861年10月,清军都统李云麟请药农贺良谋带领他登上了天柱峰,写下了“孤立擎霄、长白云麟”八个大字并由贺刻在峰顶巨石的正面和侧面。1944年6月,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张淦登顶,刻“中天一柱”于上幅,字后直书“张济公”, 东南大石上有一九寸水池,池北刻“上天池” 三字,是天柱山最高的石刻和最珍贵的文物,是人文和自然最佳结合的精华景观。
双乳峰
天池峰上一路东行,前方一石突兀在前,神形兼备,彰显柔性之美。
右上方一石又显威严大气,“帝坐石”相传为汉武帝当年拜岳小憩之坐石。队员们一拥而上,争做帝王、女皇,其他游客亦来参与,好不热闹……。正南前方又一大亮点,起初以为在黄山看迎客松,细细端详,叫人诧异万分,指示牌上注名“大王松”,果然是气宇非凡,余自认为更胜迎客松,队友们纷纷赞成。
大王松
五分钟后抵拜岳台,真正地拜岳台遗址在山下白鹤岗,故未作停留,向西北一岔道向主峰山脚而去。道旁一石又堪称精品,名曰“鹦哥石”,天柱有雌雄二块“鹦哥石”,此为雄石,昂首挺胸,颇为神气。
鹦哥石
花峰依偎在主峰左侧,中开一线,曰“一线天”,该景入口处刻有“顶天立地”四个大字,为国民党安庆卫戍司令刘义纯所提。花峰右侧通往蓬莱仙峰,蓬莱峰海拔1350米,西南北三面皆为悬崖峭壁,峰顶狭长,纵深百余米,宽仅二三米,峰下时常云雾缭绕,如凡间仙境。
蓬莱峰
队员们在仙境茫然四顾,此地为天为地?名如其景,蓬莱幻境。难怪黄庭坚对天柱情有独钟:“吾家潜山实为名山福地,视天维陵山,不足道也”。
回到拜岳台继续前行,一巨石上的刻字吸引了我们,走近方知乃诗仙李白对天柱的赞诗:“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诗如其想,以此为家。公元755年12月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来此修身静悟,得益非浅。
经过“柬之洞”,此地是北宋大夫李柬之游山夜宿之地,洞口刻有“三字经”, 洞内供奉老子塑像。这里是古时驴友理想的宿营地。
举头一望,“天元石”伫立一侧,此石重约十吨,通体圆滑,巨石山巅坐,他山堪稀有,传说为上界魔镜掉落凡间所至,妖魔经此无可遁形。
青龙背
久违的仙峰,下凡的青龙。绝险之地——青龙背(亦称鲫鱼背),海拔1370米,峰顶岸石狭长陡峭,居高临下,群峰尽收眼底,是静思悟境的好去处。2005年前围栏未加固时,简易铁链更具险状。队员们在此逗留许久,恋恋不舍而去。
舞女松
不经意间,“元宝石”、“拇指石”、“舞女松”、“鹰松”等景观陆续呈现在眼前,每个景点都独具个性,我们特别推崇天柱十大名松之一的“舞女松”,婀娜多姿,宛如仙女化松,翩翩起舞。
前方将抵“步云桥”,此桥为人工景点,队员们在此上演了一部土匪劫财的微电影,小陈任导演、小石担纲摄影、陈导小周任男女一号,影片一次成型,相当顺利,只是山上无其他游客,没有群众演员。过青龙轩,朝天界至西关遗址,这里景色依然迷人,山路依然陡峭,古松依然遍布,大美自然,群山属我,何其壮哉!入潜龙窟,走莲花峰新道,“岩石生蛋”、“鹰嘴石”、高空栈道、“五指峰”,处处是景,路路是奇。炼丹湖是全国三大高山湖之一,三国时期,道家丹鼎派祖师左慈在此炼丹,得道升仙,现遗址尚存。一路之上,“天柱晴雪”、“仙桃石”也是十分得逼真。晚七时回到老吴家,洗去一天的尘埃,美美地吃了一顿农家菜,休息,以备明日再战东关。
炼丹湖
2013.6.30
2013年6月30日,6:30分,初露晨曦,起床、吃早餐,全队整装,向东关进发。首先将翻越飞虎峰,一路上人造景观增添了不少,相比原来少了很多的原始与自然。
迎真峰
穿越飞虎峰,前方迎真峰映入眼帘。南宋末年刘源义军中的七位女杰驻守此峰,蒙古兵猛攻七天七夜也未能占领,最后义军女杰弹尽粮绝,跳崖就义,蒙古兵才登上峰顶,可见其地势之险峻,后人为纪念这七位女杰,亦称此峰为迎贞峰。
祖孙乐
我们登峰那天,大风吹起,迷雾重重,道路已于去年加宽加固,上峰顶难度已不如往昔,又少了一份险趣,不免有些遗憾。但队员们那份平和的心还在,那份自由的情还在,那份对自然的爱还在……,真所谓心有多美,景有多绚。又一奇石“祖孙乐”,伙伴们都说太像了,不用注释都猜得出来。
下迎真、过石纽抵画眉岭,走通往东关的古道,从此开始道路破旧,基本无游人到此,一行四人游山的兴致却更浓了,一路谈笑风生,二个姑娘不停自拍,不亦乐乎。
麟角峰
麟角峰,在主道一侧,因其峰顶有一石酷似动物犄角而得名。大小二陈不过三分钟便达峰顶,麟角石非常形象,堪称奇石。
回音台
“回音台”——顾名思义有声音传回,大家一试,果然应验,于是有了回音三杰的精彩画面。
刚离开回音台,一场大雨骤然而降,四人顿成落汤鸡,好在山中气候多变,十分钟便雨过天晴,我们却乐在其中……。“双狮戏球”、“鼓槌石”等奇石让我们大饱眼福,在叠翠亭小憩片刻,向着雄伟的大天门进发。通往天门之路,崎岖坎坷,险峻陡峭,令人望而生畏。
大天门
由山脚至山坳顶需经阳关三叠,分上、中、下三块巨石挡道,路边杂草丛生,甚是原始,只有专业驴友才会走此道。前年曾带一年轻同事来访,其见天门之势,顿时精神崩溃,历经艰险下得山来,其如释重负,遂决定从此不再登山,诶!又毁掉了一个有志青年。
回眸千丈崖、叠翠亭
经过近一小时的艰苦跋涉,天门已近在咫尺,队员们虽显疲惫,斗志却依然昂扬。
上得天门,又是另一片国度:“近前古松摇曳,远处云海连天”。我们迷惑茫然,佛道两家的仙境为我们寻得……。
片刻过后,神志方醒。左边一峰名曰天狮,为天柱山名峰,队员们自然要一探究竟。登山之路坡度大于75°,需手脚并用,万分小心。十五分钟便抵峰顶,环顾四周:天柱主峰、飞来群峰、炼丹湖、覆盆峰、少狮峰……,一览无余,美不胜收。天柱一绝“蜒蚰虫”突现在我们眼中,此石长40米,宽10米,高3米,顶端对称伸出的两小石柱,长均约2余米,似一对蜒蚰触角,玉润臃呆,十分可爱。峰顶旁卧俯的天狮毫不逊色,昂首俯视天门,拱卫主峰,真乃天狮也。陈周二娃峰顶狂舞,险被山风吹落山下,二妞花容失色,匍匐在地,再不敢直立。
逗留些许,返程而下,“上山易,下山难”此话让我们体会颇深。途中连声呼喊在岔路口等候我们的小石,未见回应,周与二陈紧张万分,怕其遭不测……,正在此时,树丛中跳出一人,嬉笑得意,啊,原来是小石故弄玄虚,吓唬我们。继续下行,前方就是董永与七仙女相会之处——鹊桥,其长30余米,高约8米,属崩塌型地质,远远望去,如天上彩桥,横跨云端,绝妙无比。
鹊桥
不知不觉已到达奇谷天梯段,幽古的石阶、简陋的凹槽、丛生的野草,不禁令人浮想联翩,感受那古远的深邃。
离东关出口已经很近了,路上又遇到了一头壮牛,传说此牛曾伴董永左右,后一直隐没在此,等待与董永七仙女再次相聚。此牛形象逼真,气宇轩昂,堪称神牛。走过一段无阶路,一只大鸟默默地站于林中,头上堆满树枝,可见少人光顾,让人油然而生怜悯之情,它就是雌鹦哥石,与拜岳台处的雄鹦哥石为一对,只是鲜有人知罢了。
出东关门,山上景观几无遗漏,由于时间原因,山下虎头崖景区未及游览,不过已经让我们无限感叹:天柱奇石无处不有,雄、奇、灵、秀名不虚传。
天柱山奇石
山谷流泉景区为人文景观,三祖寺为佛教名刹,觉寂塔历时1400年。山谷中保存了由唐至民国1300年间的石刻篆文,题刻作者达数百余人,唐代李翱、李德修,宋朝王安石、黄庭坚、苏东坡,明朝胡缵宗,清代张楷等名宦大家都曾题字崖谷。摩崖石刻形成了一座天然的艺术博物馆和史料档案馆,为研究历史人物活动、文学书法艺术、自然和社会科学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下午至池州火车站,自由活动,晚18:30分发车,7月1日晨5:45分抵达上海火车南站结束此次旅行。
高山流水
2013.7.2 (2014/3/25补)
高山流水的游记:
- 行走在路上:好一个了得! 2016-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