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驴友游记 >碧波流烟的空间

奥地利印象

2022-10-12 08:21:18 碧波流烟 阅读:935 积分:2000


           现在的旅行,我开始做自己的主人了。从威尼斯出发,我知道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奥地利的两个景区。事先看过欧洲地图,知道奥地利是南欧的一个内陆国家,它的位置在意大利的东北边。知道从威尼斯前往奥地利,除了要经过我感兴趣的欧盟国家之间的国境线外,还要进入属阿尔卑斯山脉的大山区的。对这样一段山路,以及需要穿越众多的山洞我有了思想准备。在旅途中,经过一家导游熟悉的中国人开的餐馆吃过晚餐后,我们的旅行大巴再次开动时,我已经调整了状态,恢复了体力,因此又频频举起了相机,首先看到的是这样一幅图像:

          照片上的当地时间是7月28日下午6点30分,也就是说,我们离开威尼斯已经2小时了。除去路上吃饭休息的半个小时,汽车在公路上已经跑了一个半小时。从地图上看,从威尼斯到意大利北部边境最近处的垂直距离仅150千米,因此这里已经是意大利的东北部边境了。远处是层峦叠嶂的阿尔卑斯山众多延绵起伏的山峰。图的右侧可见还在阳光照耀下的山坡沟壑纵横,图中间偏左侧,隐隐约约的山涧和峰峦上像是有些积雪覆盖。或许是虚无缥缈,或许是视觉差错?但无论怎样,即便是真有积雪也不奇怪,因为离我们较近的意大利与奥地利交界处的属于阿尔卑斯山脉的德赖黑伦峰,海拔就有3499米,山顶上一些地方是积雪终年不化的。

          如果不是导游讲解,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就是意大利与奥地利接壤的国境线。因为一讲到国境线,我马上会联想到在广西友谊关看到的中越国境线,那样的戒备森严,那样的严格通关检查。图片左侧那一排绿色屋顶的房子,以前就是用来办理过境签证手续的场所,如今这些房子成了摆设,或者说是成了一个国与国之间的分界标志。我们的车过了这排房子,那边就是奥地利了。司机只是因为我们这些旅客好奇才减慢了速度,要不然他可以驾驶大巴呼啸而过的。我这时候才开始理解欧盟对于欧洲各国之间沟通和交流是多么便利。在国内就是省与省之间过境,都要因为高速公路的收费问题而折腾好一阵子。我的镜头平时特别留意拍摄一些路牌标记,尤其是这国境线附近的标记。这里一个醒目的“Villach”,我在地图上找到了,它是奥地利的南部边境小城菲拉赫。离意大利的东北角边境小镇塔尔维西奥不远。找到了它,我也就找到了我们穿越意奥边境线的公路,也很有一种幸福旅行回味的满足感。照片上的时间显示是当地的傍晚7点44分。过了边境约半个小时,我们就到了预定安排在奥地利一个边境小镇的旅馆。我不知道为什么欧洲搞了夏时制,当天晚上都8点多了,天还没有黑。奥地利从西到东全部由阿尔卑斯山脉贯穿,我们下榻的旅馆坐落在一个典型的山区小镇中,它的网络信号自然没有意大利旅馆的强。我与家人通话只得到大堂里去才行,因为只有大堂才有免费的Wifi信号。通过QQ电话与家人联系,可以说是免费的,我原先开通的国际长途几乎没起作用。    

          我真是能吃能睡,经过一夜休息,又精神抖擞地坐在旅游大巴上。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奥地利的哈尔斯塔特小镇和萨尔茨堡古城。这是我们来到欧洲的第四天的上午,我还在回忆难忘的意大利旅游行程。脑海里还不时浮现那些高大教堂尖尖的屋顶,那些古老的风格迥异美轮美奂的建筑,那些浪花飞溅中海天一色的怡人美景,还有贡多拉船夫那熟练的撑船技巧,还有就是威尼斯姑娘羞怯的微笑......一个车上的颠簸将我从甜蜜的思绪中震醒过来,我这才注意到车外面已经下着小雨。呵,窗外沿途的景色还是迷人哟!

         这张照片是我们从奥地利的属于克恩滕州的一个边境小镇出发后不久拍摄的。这个70%属山地的国家,让我们看到的是沿途的风景如画。

         小雨天,大巴在阿尔卑斯山的山间公路上不紧不慢的行驶,我的镜头透过车前挡风玻璃向前方拍摄。呀,真美 ! 效果意想不到的好。我回看照片时发现拍摄的普通山区低等级公路,在雨天更加妩媚动人。可能是因为玻璃折射的原因,普通的雨点变成了绿色的棉花絮状物,它们在白色建筑物的映衬下,或在建筑物的屋檐灰色阴影中看得格外清楚。真有童话剧舞台布景还达不到的效果。

         一会儿雨停了,窗外的日光增添了几分明媚。远山,低云,草原、牧场,还有散落在坡地上的农舍,给人一种田园牧歌般的感觉。这时候,导游在给我们的介绍奥地利共和国。它地处中欧的南部,是个内陆国家。南边连接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北边与联邦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相邻,东边与匈牙利接壤,西邻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它的国土面积不大,仅83871平方千米,人口也不多,仅848万人。主要是奥地利人,还有少数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匈牙利人。国民绝大多数信奉天主教。首都是我们这次行程没有安排的维也纳,其官方语言是德语。森林和水利资源丰富,森林的覆盖率达39.8%。

         从克恩滕州我们的驻地旅馆出发,路上经过2小时40分钟旅程,窗外到处都是这样的漂亮农舍以及与之相伴的周边茂密的森林。

         导游继续介绍:奥地利在历史上曾经是欧洲大国,曾经被几个著名的家族统治,其边境疆域也屡次经历重大变迁,总的说是由强到弱,由大变小。古代的奥地利地区人类活动的遗迹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有这一时期出土的雕刻、工具和崖壁绘画为证。线陶文化的居民在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在奥地利地区生活。公元前800年~前400年期间,伊得里亚人在这一地区创造了较高水平的哈尔施塔特文化。公元前400年,克尔特人涌入,公元前2世纪建立了一个国土宽广的包括东阿尔卑斯山广大地区的诺里孔王国。这同时氏族社会解体,阶级关系形成。公元前2世纪初,罗马帝国四处扩张,公元前15年奥地利被罗马帝国武装占领,被划归罗马版图。以后随着罗马帝国的繁荣,奥地利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当时在移民聚集地和罗马帝国兵营驻地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维也纳、林茨和萨尔茨堡等城市。公元300年后,基督教开始在境内传播。在我的《欧洲六国旅行游记之八威尼斯》里介绍过的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人西迁,造成了整个欧洲的民族大迁徙。公元376年,西哥特人入侵奥地利只是这一大迁徙的缩影。随后这一地区即成为了欧洲民族大迁徙的一个角逐场,很有一点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味道。随着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包括匈奴人、日耳曼人、阿瓦尔人和马扎尔人都曾经统治过这片土地。到8世纪末期,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击败阿瓦尔人,建立起边疆伯爵领地,作为我们前述的矮子丕平所建立的加洛林王朝的东部辖区。公元996年,史书上第一次出现奥地利这个名词。12世纪中期,在巴本贝格家族统治时期逐渐形成公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公元1273年的哈布斯堡家族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并且将奥地利的领土版图扩张。特别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他1519年~1556年在位时,将奥地利帝国的领土扩张到了顶点,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查理五世的母系是西班牙的统治者,因此他继承了西班牙在美洲的所有殖民地;他资助过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对证明地球是一个圆球体他是有贡献的;曾讨论过对美洲的印地安人残忍地使用武力是否有违道义,在相当于美国现在的卡罗来纳州一带建立过第一个欧洲人的殖民地;他曾反对宗教改革,发动过多次与法国和土耳其的战争。他曾统治整个德国、西班牙、奥地利、瑞士、法国东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捷克以及匈牙利的西部,意大利的大部和波兰的西部等广大地区)。1740年查理六世的女儿玛丽亚.特蕾西亚以及她的儿子约瑟夫二世曾经使奥地利的经济和文化获得巨大的进步。虽然经过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折腾,几经周折,1814年奥地利还是恢复了其大国的地位。1848年,维也纳爆发武装起义,奥地利产生第一部宪法。1908年奥匈帝国宣布合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引起塞尔维亚国内的强烈反抗。1914年奥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乘坐马车外出时遇刺,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18年同盟国战败,曾经称霸世界的奥匈帝国解体。匈牙利、捷克、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以及波兰等相继脱离奥匈帝国而独立。  同年11月12日,举行的临时国民大会上,宣布以德意志人为主的奥地利成立共和国(第一共和国)。第二天,查理皇帝被废黜,封建帝制退出奥地利的历史舞台。1932年3月12日,奥地利被纳粹德国武装吞并,第一共和国灭亡。奥地利成为纳粹德国的东区,1942年改称为“阿尔卑斯和多瑙行政区”,作为纳粹德国的一部分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盟军占领奥地利。同年4月社会党和人民党共同成立以卡尔.伦讷为首的临时政府,建立奥地利共和国,即第二共和国。1946年,共和国议会和内阁职权得到美、英、法、苏四个占领国当局的承认。1955年5月15日,四个占领国同奥地利在维也纳签订《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国家条约》,确认1938年的奥地利的边境领土完整。同年10月占领军撒出,国家主权完全恢复。由于《联邦宪法》是10月26日的国民议会通过的,对外宣布奥地利永久中立,因此这一天被定为国庆日。

         下面是一组到达哈尔斯塔特小镇之前,在行进中的旅游车上拍摄到的沿途风景照片:

          这是旋泰尔马克州的一处普通村庄,看上去坡地修整,道路设置,房屋修建等安排得井井有条。

         这里的乡间的公路,草原牧场,森林覆盖显得整洁清爽。 

         一张车正在拐弯时的照片,图中显示奥地利哪怕就是到了最偏远的山村,乡间公路上也有人行横道线。三角岔路口的路牌标识清晰,没有卫星导航时行车也不会迷路。

         国家注意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这里是一张车在下坡时拍摄的普通村庄照片,山冈和原野全部被披上绿色的新装。看得出来,这可是一个富裕的村庄。

         森林资源保护,有章可循。图中可见林区家庭砍伐树木后,加工收藏摆放整整齐齐。

         第二共和国成立以后,政治局势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从1945年至1952年之间,在马歇尔计划和联合国救济署的援助下,奥地利的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奥地利经历了历史上的沧桑巨变,深知和平环境来之不易。国家间注意睦邻关系的友好,在外交上积极参与欧洲和国际事务。先后参加联合国、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国家的现行政策,严守中立,对世界各国之间的纷争,特别是对东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实行所谓”均衡外交“,杜绝双重标准。国家注意将国民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发展经济,改善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奥地利1971年5月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从那以后,两国的友好合作,政府和民间的科学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发展。

          从边境小镇出发,路上行车包括中途休息,共用了2小时50分钟。差不多快到中午12点,我们才到达奥地利的休闲圣地哈尔斯塔特镇。其实最开始我对哈尔斯塔镇的兴趣,是从4年前《华盛顿邮报》的一则报道得来的。那是2011年6月17日的报道,称中国五矿集团准备在广东惠州照原样复制建设一个哈尔斯塔特。以前我只知道手机、家电或其他什么小件的知识产权物品有山寨版这一说,就没有听说过整个村镇可以照样复制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万里之外的中国就有一个山寨版的哈尔斯塔特镇了。据说五矿集团的负责人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公司打算将这个复制品建设成一个所谓“低密度的高端的欧式风格住宅开发区”,它将面向高端群体,同时也面向居住在香港的欧洲人,供他们回味家乡以解乡愁。负责人同时表示这里不存在知识产权的问题。2012年的6月,也是中奥建交41周年之际,岭南古邑博罗县迎接了奥地利哈尔斯塔特镇镇长亚历山大.苏尔茨率领的一个代表团,他们代表哈尔斯塔特镇与博罗县、五矿集团三方共同签署了一个友好的建设小镇的三方备忘录,正式开启了两地三方文化交流的序幕。这位远渡重洋的镇长率领代表团还亲临五矿哈尔斯塔特项目的现场,客人们惊叹中国建筑艺术,并且为这座建设中的中国第一家奥地利风情小镇送上祝福。噢,难怪武汉市的光谷广场周边近几年来一下子建设了那么多的风情街,什么意大利风情街、西班牙风情街、还有德国风情街等。据我看,这些个风情街里面,至少意大利风情街比真正的意大利街道还要像那么回事一些。我坐在舒适的大巴座位上思索着,只听得车上的孩子们大声说:“到了,到了!”看窗外,啊,原版的哈尔斯塔特镇真的到了,我得好好的欣赏一下。哟!可惜天公不作美,偏偏在我们有限参观的一小时里下起小雨来。我可不愿享受雨中游览小镇的情趣,因为我有参观和摄影的双重任务呀!

          我们已经由远而近地看到两张哈尔斯塔特镇的照片了,当地的居民的确是坐拥湖光山色。这湖就叫哈尔斯塔特湖,它是萨尔茨卡默古特地区14个湖泊中最具有灵性的一个。而小镇就是这个“湖区”的中心地带,它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小镇的特色地标应该说是教堂尖尖的哥特式屋顶,湖的对岸还有一座教堂,但没有超广角镜头,难以将两者收集在一起。哈尔斯塔特镇1997年被列为世界遗产。如果说它是“世间最可爱的湖滨小镇”,那还得说说这一盛誉的来由。它至少有三个来由,让它出名:第一是经济原因,第二是文化原因,第三才是它的自然风光原因。

          首先我们说说经济原因:可以考察到公元前2000年,当地就发现盐矿,而正是由于盐矿的开采,才能够使哈尔斯塔特镇有人居住,因此小镇也有“盐矿宝地”之称。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盐坑,也曾经是皇家的领地。盐矿曾为哈布斯堡家族对包括奥地利在内的广袤的欧洲、美洲土地的统治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经费来源。古老的盐矿现在还在作业,当然这只不过是为了让人们体验一下当年采矿作业的辛苦,为吸引游客还掺杂了不少娱乐成份。我们在小镇总共游览1小时,不可能进行这种尝试。

          其次我们说说文化原因:因为小镇在罗马帝国统治之前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商业中心,这个地方史前考古的发掘物中,包括有多瑙河地区文化特色的青铜碟子,有德国北部出产的琥珀,还有意大利盛产的玻璃以及来自非洲的象牙等等。这些发掘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在人们一般将奥地利历史中的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400年这一段时期称之为“哈尔斯塔特文化时期”。

          第三我们说说它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原因:小镇处于阿尔卑斯山和哈尔斯塔特湖之间的狭长地带上。据说是当年经营盐矿发了财的人在这里建筑了最早期的房屋。这些离盐矿不远的能够选择作为建筑房屋的地方就只能是沿湖岸的狭长地带和山坡,因此这就成了如今我们见到的哈尔斯塔特镇的房屋依山傍水而建的风貌。世世代代勤劳的当地人见证了共和国的历史变迁,不同情趣的统治者和建设者将这个小镇打扮得像个侧身躺卧的新娘。可这位漂亮新娘身上的穿戴可是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她苗条的身段上有哥特式的、文艺复兴式的、巴洛克式的以及现代建筑物式样的各种风格建筑的饰物,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饰物让她更加显得雍容华贵、珠光宝气、楚楚动人。

          差不多到了小镇的尽头,有一座建于16世纪的牧区教堂,它曾经见证和经历过查理五世反对宗教改革的风风雨雨。别看它外形并不怎么特别,它除了普通教堂一般的设施和功能之外,还是一座对一般人显得有些阴森森气息的接触后还有点毛骨悚然的骸骨教堂。据说哈尔斯塔特这地方土地珍贵,又不允许火葬,墓地无法扩大。当地人按照古老的传统,会把几十年前的遗骨挖掘出来,清理干净,待其干燥后,在其颅骨上描绘彩色的图案,雕刻上逝者的姓名和生日、忌日,再与粗大的四肢骨整整齐齐地摆放好,放在骸骨馆中。我在医学院校读书时,曾听说我的解剖教师为了教学需要,就曾经做过类似的工作。只可惜我们在小镇呆的时间不长,要不然我会去参观这个教堂内的骸骨馆的。听参观过教堂的朋友回来说,教堂的四周是墓地,虽然不是永久性墓地,但小镇的人们为了让逝者在离开人世后的几十年内仍享受小镇的美好风景,让墓地占据欣赏湖光山色极佳的位置。墓碑是木头制作的,很像一个立体的“个”字形状,上面的“人”字,实际上是两块对称相依的小木板拼成,可以遮挡雨水。墓碑的前方是一个精心制作的2平方米大小的长方形小花园,盛开着各种花卉。一些精心雕刻的直径约20cm大小的睡着了的小天使、宠物或其他饰品若隐若现地摆放在小花园的花丛中,显得庄重、肃穆、风趣、宁谧且透着温情,体现了晚辈或亲友对逝者的感恩、尊重和怀念之情。我看过朋友用手机拍摄的墓地照片后,心里傻傻地想,如果我死后能够有一块这样的墓地,那我一定让儿孙们在墓地的花丛中摆放一只可爱的睡着了的小黑狗。我想在未来的天国里好好待它,因为在沅江当知青时我欠它的情份,在天国里我一定要加倍偿还它。

           刚刚谈到让逝者安息,现在再来聊聊让生者幸福的事。这个不到千人的小镇,每年要接待80余万世界各地的游客。它靠的是群山环抱的云雾缭绕,靠的是平静湖水的波光粼粼,靠的是陡峭山坡上错落有致色彩斑斓花团锦簇的小木屋,靠的是当地厚重的文化底蕴养育的人们那些真诚待客的热情笑脸。

          哈尔斯塔特湖中的天鹅啊,你可知道,我这个游客有一种没有看到盐矿,没有走进教堂,没有在小镇住宿,因而没有感受这里宁静的夜色,没有看到早晨湖面上一层层像神秘面纱般的薄雾,也没有看到一叶扁舟从湖边悄悄驶来的遗憾呢?这只天鹅好像很懂得我的心情,它那矜持扭头的姿势像是在真诚地说:“是的,是的!”就这样,我们离开了天堂般的奥地利小镇,踏上了前往萨尔茨堡的征程。沿途的风景依然抢眼,令人神往。我这里选几张介绍给读者。

           拍摄了上面这张照片,我们很快就到了萨尔茨堡。它是奥地利共和国萨尔茨堡州的首府,是继维也纳、格拉茨和林茨之后的奥地利第四大城市。如果将奥地利地图看成是一个平躺着的大逗号,那萨尔茨堡正好是这个逗号的圆与下边的细长小弯刀的内交界处;实际上它位于奥地利中部的萨尔茨堡州与德国的巴伐利亚州的交界处,可以说是阿尔卑斯山脉的门庭。往西150千米是德国的慕尼黑,往东300千米是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它的北边地势平缓,南边却是高山峻岭。从东南方向的哈尔斯塔特镇来到萨尔茨堡的垂直距离不到60千米,我们除了午餐外,汽车还跑了近一个半小时。说明这段山路崎岖,山道弯弯。我们下午1点出发,快3点才到达萨尔茨堡古城。说它是古城,因为罗马时期它就是当时的贸易中心,以盐业交易为主,萨尔茨堡有“盐的城市”的含义。那时候它就是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俄罗斯的毛皮以及德国的琥珀的交易场所,是远近著名的重要商埠。萨尔茨堡也是欧洲绿化覆盖率最高的城区,是一座典型的山城。城内的原始山丘,如要塞山、蒙西斯山、莱恩山和卡布金纳山等,成了城市的重要景观。在海拔542米的要塞山上,就建有萨尔茨堡要塞,它是这个城市典型的标志性建筑。这要塞长250米,最宽处150米,是目前中欧地区保存的一座较为完整的最大要塞。一条萨尔察赫河穿城而过,将城市分为两半,城市的南边是17世纪制造的皇家花园,城北面是经历的近千风雨仍然巍峨峻峭的萨尔茨堡要塞。

          这张图的河流即萨尔察赫河,我们能够看到众多哥特氏教堂和修道院的建筑物矗立在河岸边。图片中央最高最远处的山丘上巍然屹立的就是萨尔茨堡要塞。它建于1077年,由于历届总主教的逐步扩张建设而成,是一座较为典型的中欧城堡建筑群。最开始作为防御外敌入侵之用,随着时代的变迁,要塞也成为了主教的官邸。它众多的房间和厚厚坚固的墙壁,还兼有兵营和监狱的职能。再说说这墨绿色的静静流淌着的萨尔察赫河,我们每到一个城市,总是关心城市的河流,其川流不息的河水最后到底流向了何方。有一条跨越奥地利和德国的因河,它是多瑙河的支流。我们看到的这条萨尔察赫河就是因河水量最为充沛的支流。它沿着上奥地利州与德国的国境线向北流至边境城市布劳瑙之前与因河汇合。因河流经布劳瑙后先向东北然后转向北,在德国的边境城市帕绍与多瑙河汇合。多瑙河这时再向东流经奥地利的北部地区,它还流经了7个欧洲国家,最后经乌克兰南部注入黑海。

          刚才我们提到了这个离萨尔茨堡仅50千米的布劳瑙市,它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希特勒的出生地。这城市里有一块石碑,用德文刻写着:“为了和平、自由与民主,法西斯永不再现,数百万人的死亡提醒着我们。”我在查看萨尔茨堡市著名人物表时,除了音乐天才莫扎特外,还有两个人的名字吓了我一跳,一个是阿道夫.希特勒,一个是赫尔曼.戈林。戈林是德国的巴伐利亚州人,我们刚才提到的因河的德国一侧就是巴伐利亚州。这两个纳粹党头子的出生地都离这里不远,编写萨尔茨堡资料的人,可能因他们的出生地历史上曾经归属萨尔茨堡管辖,因而将他们都列入萨尔茨堡出生的著名人物之列了。

          根据已经掌握的历史资料记载,萨尔茨堡是目前奥地利管理的地域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城市。刚才提到的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暂生命中,有一半的光阴是在这里度过的。萨尔茨堡也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地,也是世界著名的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的故乡。1996年萨尔茨堡老城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主要归功于这个靠近德国边境的城市众多的巴洛克古建筑群,老城区虽然面积不大,但一座座各具建筑风格且历史悠久的教堂和修道院,它们的洋葱头屋顶或哥特氏尖尖的屋顶,让人们浮想联翩,心存敬畏。至于城市随处可见的雕塑,风格新颖的喷泉,绿树成荫的整洁街道,萨尔察赫河边休闲的人群,还有连接城市两岸的桥梁上数不清的象征着坚贞爱情的连心锁,都让人们觉得这城市的魅力无限。

          萨尔茨堡在公元45年即获得城市自治权。公元3世纪基督教传入奥地利境内以后,不久的公元5世纪这里就建成了第一座修道院,即圣彼得修道院。公元699年,巴伐利亚公爵塔西洛二世将萨尔茨堡这座古罗马城池献给在萨尔茨堡任首任主教的鲁佩特,以便鲁佩特主教方便在这片土地上传教。还将新建的圣彼得修道院作为主教的住所,因而鲁佩特也就成了圣彼得修道院的第一任院长。后来他也就成了萨尔茨堡这一大教区的主保圣人。附近盛产盐,盐的销售为主教垄断,成为教会开支的来源。公元774年萨尔茨堡大教堂首次落成。公元798年4月20日,教宗利奥三世给了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一个面子,应后者的请求,将萨尔茨堡升格为大主教的驻地。管辖的范围覆盖了整个老巴伐利亚地区,包括上巴伐利亚、下巴伐利亚、上普法尔茨和现在的奥地利的大部地区。这以后萨尔茨堡的主人不断变更,它先后曾被东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帝国以及15世纪后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管辖。从这里可以解释,为什么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赫尔曼.戈林也算是出生于萨尔茨堡的人。

          1200年至1246年期间执政的大主教埃贝哈德二世是霍亨斯陶芬王朝铁杆保皇派,他在萨尔茨堡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将封建贵族的统治权、司法权以及城市的管理权独揽于一身,因此大主教成为萨尔茨堡的最高统治者,由于他出色的政绩被尊称为“萨尔茨堡之父”。1328年,萨尔茨堡逐渐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内的一个独立的国家。1348年萨尔茨堡遭受黑死病暴发游行的灾难性传染,城市及管辖区的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1524年德国农民战争爆发,波及奥地利。1525年,萨尔茨堡也爆发了农民和煤矿工人的起义。起义者围攻萨尔茨堡要塞,要求废除农奴制,争取他们的基本权利。也就是这一年,萨尔茨堡的市民对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的产物----新教持宽容态度。但在1590年以前,几乎所有的萨尔茨堡的新教家庭被迫离开家园,新教家庭中不足15岁的孩子强制留下,交给天主教家庭领养。1731年大主教利奥波德.安东制订“移民政策”,再次驱逐城市2万名新教徒。同年深秋季节,又有4000名女奴和农场工人被驱逐。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在放逐的路上被冻死饿死。由于驱逐新教徒,萨尔茨堡主教区的人口锐减,导致灾难性的经济危机。

          1617年萨尔茨堡开始建立了第一所中学,5年后,被升格改制成萨尔茨堡大学。最开始设立神学和哲学系。大学的建立也属于大主教反对宗教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客观上也改善了牧师受教育的程度。1756年莫扎特出生于萨尔茨堡,1769年开始的12年间,他曾为大主教服务。这期间萨尔茨堡逐渐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吸引过许多学者和艺术家。1805年奥地利人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败给了拿破仑,奥地利的帝罗尔州被割让给巴伐利亚,而萨尔茨堡和贝希特斯加登却划归奥地利版图。1810年萨尔茨堡再次变成巴伐利亚的一部分。1816年的维也纳会议决定萨尔茨堡重归奥地利,而贝希特斯加登继续由巴伐利亚管辖,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现在。1850年萨尔茨堡脱离林茨而取得自治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萨尔茨堡在纳粹德国的血腥统治下,遭受包括焚书、损毁犹太教堂,逮捕犹太人及不同政见者等磨难。1942年纳粹德国在萨尔茨堡建立战犯集中营。1944年开始的一年间,美国空军共对城市进行了15次空袭,46%的萨尔茨堡建筑被毁。包括莫扎特的故居和萨尔茨堡大教堂穹窿顶在内的7600间大小房屋毁于空袭,导致万余民众流离失所,550人死于非命。不幸中之大幸的是大部分巴洛克建筑仍保存完好,这可能是美国轰炸机飞行员也知道这些洋葱头屋顶是需要保护的文物的原因吧?! 因此,萨尔茨堡是仅存的少数几个仍然保留了原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城市。 1945年5月4日美国军队来到萨尔茨堡外围,纳粹德国的陆军上校汉斯.莱普尔丁格尔知大势已去,没作任何抵抗就交出了萨尔茨堡。美军任命里夏德.希尔特曼为萨尔茨堡市市长。城市周边躲避战火的人们,包括失去家园的难民、被纳粹德国剥夺了生存权犹太人、还有一些旅居国外的德国人得知萨尔茨堡解放,从四面八方涌向城内及城周边地区。一项1946年12月的统计表明,有13200余名难民从东欧、中欧汇集到萨尔茨堡。当时的萨尔茨堡共建8座难民营来安置这些可怜的人。1945年9月26日,萨尔茨堡成为奥地利共和国重建后第一个支持并承认维也纳卡尔.伦讷政府的联邦州。借助马歇尔计划和占领军当局的经济援助,萨尔茨堡很快恢复了正常秩序和工农业生产。

          这是我们从东南方向的哈尔斯塔特来到萨尔茨堡市区拍摄到的第一所教堂的图片。

         在萨尔茨堡老城区,有条街道叫做粮食街,是老城最热闹的地方,也是一条有着中世纪欧洲风貌的老街。是老街就不会很宽,两旁是又高又窄的店铺,有人形容它是既古朴典雅,又繁华浪漫。因为街道仅3米宽,像中国的胡同,国人来得多了,因此粮食街就叫粮食胡同了。有人称它为“奥地利最美的购物街”,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每家商店都有一个用金属打造的带艺术风味的招牌,它们还保留着16世纪的风格。图中面这座黄色的小楼,是粮食街9号,即莫扎特的故居,现在是莫扎特博物馆的所在地。来萨尔茨堡的大多数人会在这里拍照留影。

      这是从粮食胡同出来所见到的新街区,街心雕塑的左侧是粮食胡同的出口。无论是粮食胡同还是新街区,都有许多酒吧或餐厅供游客或当地人用餐、休闲或聚会。我们的导游一般不提倡我们在旅游景点用餐。因为我们这个欧洲六国游,在路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导致每个景点实际参观的时间较短,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的参观时间,我们的用餐一般是安排在旅途中。这一来,一些曾经在粮食胡同用过餐的朋友告诉我的美味,我没有尝到。遗憾多多,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可能就是为了体验遗憾这种情绪滋味的,没有遗憾就没有进步。如果还有下次,如果时间可以倒回,如果还有来生,那再遇到曾经为之遗憾的人或事物,就会很好的珍惜,就会潜心地思索,就会细心地改进,就会痛快地尝试。说起遗憾,我们这次进入米哈贝尔花园没有进入宫殿内参观就是一个遗憾。我们进入萨尔茨堡后,首先参观的景点是米哈贝尔花园。它位于萨尔察赫河的北岸,始建于1606年,是当时的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为其情人莎乐美而建造的。我们只在花园游览,不知道还可以进米哈贝尔宫内去参观,据说这座晚期文艺复兴风格的宫殿的最大特色是它的楼梯。1723年艺术家都纳在楼梯的回旋扶手上雕刻了22个能滑上滑下的裸体的调皮而快乐的小天使。楼梯通向一间大理石大厅,那地方可是现今世界上最庄重豪华的婚姻登记处。几乎每天都有新人前来注册结婚。据说大厅内到处可见可爱的小天使的雕塑,墙壁上则镶嵌着各位希腊神祇的雕像。那些看上去像在云端嬉戏的憨态可掬的小天使好像是在向新人祝福。   

          我虽然没有见识这富丽堂皇的结婚注册处内厅,但命运之神好像总要给我一点补偿似的,不知从何处飞来了七位稚嫩活泼的雅利安少女,请我给她们拍集体照。她们大概初谙世事,知道这米哈贝尔宫的金屋藏娇故事是怎么一回事,因此一直在娇羞的憨笑着。我想这七位水灵秀美的活仙女比宫殿内的木头小天使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她们的到来,足以弥补我没有进宫殿的遗憾。她们先是用手机一人为其他六个人照相。当她们想七个人在一起拍照,好像又没带自拍神器。见我手持个大相机,正善意地微笑着关注她们时,一位胆子大些的姑娘越众向前,将她的手机交给我,请我帮她们照合影,背景就是米哈贝尔宫。我先用她们的手机为她们拍照,拍摄完成交还手机时,几位姑娘已经站起身来。我急了,赶紧用英语请她们再坐下来。她们好像听不明白,见我着急的样子,看我滑稽的手势和拙笨的肢体语言,一边用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来回答我,一边相互商量后按我的请求重新坐好。我知道这是得到她们允许了,她们让我给她们再拍一张留在我相机里的合影。这机会真难得,这是我使出浑身解数争取来的,我终于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看,七位少女极富青春活力,她们穿着梳妆朴实大方,除了一个姑娘好奇地涂上了指甲油外,完全是天生丽质,未施粉黛。她们中间有的落落大方,有的热情奔放,有的心怀好奇,有的矜持含蓄;有的笑弯了腰,有的笑低了头。一个个既有桃羞杏让之容,又有燕妒莺惭之貌。这照片如果反映少女天真无邪,开心浪漫的场景那是再好不过了。但作为一张留影,一张合照,则左边数起第二位少女窃笑的动作幅度又太大了点。我在有限的时间里怎么示意,怎么逗乐,她还是没有抬起她的头,只知道低着头一个劲地窃笑、傻笑,真拿她没办法。这可能说明欧洲的小青年里面,腼腆内向性格的少女也许大有人在。

          帮这些女孩拍照时,我没有注意到我们团里有一位高中小男生正在旁边望着我。他见我与一群既不通语言(不懂英语)、又不知国籍、不知来历的美少女又说又笑又逗乐时,确实好惊奇,好羡慕。我瞧见团里这位小帅哥时,他还眼巴巴瞅着这群金头碧眼的女孩子一个个离开。呀!我要早知道小男生在这里就好了,那我会导演一幕七仙女下凡见董永的段子出来。我想这七位姑娘总不会拒绝跟一个中国小帅哥来张合影吧。唉! 我边查看相机里的照片,口里还在喃喃地连声说“唉......唉!”直到她们走了很远很远,小男生才回过头来对我说:“你真棒!你好猛呵!”

          我们是从米哈贝尔花园的侧门进来的,一进门就感觉这个花园不同凡响,别具一格。水池、喷泉、雕塑、花坛以及宫殿都较为新颖别致。既赏心悦目,又温馨浪漫。我们离开花园时,却是走的正门(大门)。

          透过这喷泉绿化带,那边就是米哈贝尔花园的大门了,从这张图片可以看出,我站的这个位置正好是整个花园的中轴线,与对面山顶上的萨尔茨堡要塞的正面呈现垂线关系。说明当时建设花园是根据城市标志性建筑为依托而设计的。如今的米哈贝尔花园内的米哈贝尔宫大理石大厅主要用于会议、纪念活动和大型音乐会。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底是著名的萨尔茨堡艺术节举办时间。我们在萨尔茨堡的游览的日期是7月29日,正在艺术节举办的时间内。只可惜古典音乐界的世界顶级乐团和艺术家的表演在晚上开演,而我们是下午3点钟到,5点半就要离开,因此也就只有望米哈贝尔宫兴叹的份了。

           这一路走过来,在米兰就想看看米兰教堂内部结构和AC米兰足球队的训练;在前往佛罗伦萨的路上,就想看看比萨斜塔;在佛罗伦萨时就想看看乌菲兹美术馆,想参观被一块巨大白色塑料布包裹着的正在维修中的洗礼堂;在威尼斯就想进总督宫里参观,想听一听贡多位船夫亘古悠扬的歌声;在哈尔斯塔特就想住一宿,想进教堂的骸骨馆参观......人这一辈子失意时多,得意时少。没有惆怅就不知道舒畅的滋味多么美好;没有遗憾就不知道庆幸的愉悦从何而来。如果我把自己书写的游记抄写在一本精美的笔记本上,那以上这些参观过程中因旅途日程安排原因造成的失意,惆怅和遗憾就像是一串串精美的花边图案,镶嵌在笔记本的周边,成为笔记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赋于这笔记本一种残缺的美感。

          我们现在来到了萨尔茨堡大教堂,它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古代宫廷式且具有巴洛特风格的教堂。一大两小三个绿色的洋葱头样圆顶,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非常醒目。外形富态伟岸气派,内部庄重奢华精美。其雕塑和壁画艺术功底,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怎么赞赏也不会过分。整个教堂显示出肃穆庄严,富丽堂皇的皇家风范。它是这个城市重要的地标,也是天主教的中心。在圣维吉尔时代的公元774年,大教堂就开始建造。1598年经历过一场大火,1614年依照桑提诺.索拉力的设计开始重建,至1628年落成。1944年飞机空袭时毁损了教堂的穹窿顶和部分圣坛,经过重新修葺,经过1959年的扩建,成了大教堂今天我们见到的样子。如今的门槛上的“774”、“1628”、“1959”三个数字是告诉人们在这三个年代里大教堂曾经获得的三次新生。    

          前面几个教堂没有进去参观,这次萨尔茨堡大教堂我好像想看个饱似的。穹窿顶上很多精美的壁画,我想别人画起来多么费劲,我抬一下相机难道还叫累吗?于是我坚持抬起胳膊,在教堂的多个穹顶以及天花板与墙壁的拐角处拍摄了许多珍贵的圣经故事图画。毕竟教堂内的光线不好,我用的是高感光度拍摄,ISO调到了2500,光圈都是2.8,速度基本在40分之一秒以内,别人看得不怎么样,我自己经过辛苦的劳动,还是有点丰收的喜悦。总的看来,教堂是一个艺术的殿堂,极其奢华,精工细琢,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张扬了皇家气派。门口的四尊巨型雕塑,手持钥匙的是圣徒彼得,手持宝剑的是圣徒保罗,另外手持盐瓶的是州守护神圣徒鲁佩特和维吉尔。这个教堂的规模当然没法与圣彼得大教堂相比,特别是教堂内包括圆雕、浮雕在内的所有雕塑艺术人像等比圣彼得大教堂少得多。很多雕塑艺术人像仅以壁画周边的饰物形式出现,没有单独成为一尊艺术作品。但是教堂的特点,就是它的圆形穹顶壁画和穹顶周边的壁画,以及天花板与周边墙壁之间的孤形墙角的壁画,还有就是穹顶与立柱之间连接处的三角形壁画。这些壁画描述了大量圣经故事中的经典场面,几百年过去了,壁画的线条、颜色、花纹以及人物形象仍完好如初。所表达的场面,画面布局,人物服饰、动作、姿态及表情仍栩栩如生。这一点圣彼得大教堂都难以与之媲美。

         参观大教堂后我们就要离开萨尔茨堡这座美丽的城市了。我现在满脑子里都是参观过的各个教堂精美的艺术作品,包括建筑的设计,巨大的广场、醒目的哥特式的尖尖的或富态的洋葱头式的圆圆的屋顶,但更多的是教堂内雕塑、壁画所表达的艺术人物形象。我想人类文明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各种宗教经典教义的文字叙述,包括对多神教和一神教的圣人的颂扬,以及神话、宗教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描述上。其具体表达方式体现在教堂、清真寺和庙宇的建筑艺术以及宗教题材的绘画、雕塑、诗歌、散文、戏剧等艺术形式方面。人类之所以花费那么多功夫来塑造这些经典的故事情节以及典型的圣人形象,无非不过就是想要宣传和平,减少纷争,抑恶扬善。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善恶分水岭的选择上,克服人性弱点,尽可能消除妒嫉、仇恨、残忍、凶恶等负面情绪,以促进人们之间的和善、友好、怜惜和关爱。人们都想要长生不老,死后升入天堂对人的诱惑力极大。基督教鼓励人们行善,行善的义人死后灵魂升入天堂。怪不得信奉基督教的人那么多,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伊斯兰教的三大教义之一就是善行,古兰经说真主至仁至慈,赏善罚恶;还宣布“为安拉之道而牺牲的人虽死犹生。”怪不得古代的奥斯曼帝国的士兵战斗时那么勇敢。佛教则认为人的一生皆苦,更是鼓励人们一心向善;佛教认为有生死轮回,有死如出狱、死如乔迁、死如再生之说。

          当今世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领土资源已经不是或者至少暂时不是引起世界各国之间矛盾冲突的主要因素了。目前当务之急要解决的是恐怖主义的威胁。以上有关世界三大宗教基本的教义,都是鼓励人们感恩、行善与积德。怎样借助覆盖全世界的互联网媒介,通过宣传,通过教育,通过感化来防止仇恨、暴力、滥杀无辜等这些个蛮烟瘴雨污染世界和平的环境,是摆在各国政府要员面前的一个首要解决的问题。我这个鸡毛蒜皮的退了休的老人在痴人说梦般的想着这些有关世界和平与人类安宁的大事,颇有点越俎代庖且自不量力。我就这样想着,想着...... 在舒适的旅游大巴的摇晃中渐渐地进入了梦乡。就这样我们离开了萨尔茨堡,离开了奥地利。

         等我醒来,窗外的景色依然迷人,本集图片已经过多,只得忍痛割爱。


    微信订阅:相约久久,赠送9000景点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