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驴友游记 >碧波流烟的空间

过了步行边境桥就到了瑞士

2022-10-17 09:01:29 碧波流烟 阅读:868 积分:2000


            离开列支敦士登,我们即将进入瑞士的国土。我们下一个目的地是瑞士的卢塞恩湖(琉森湖)。但小国家自强不息,勇追世界潮流,抓住机遇创造奇迹的故事仍让我心情难以平静。心情不怎么平静,汽车这时也不怎么平稳,它左右摇晃了几下,让我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窗外,我当时看到的是这么一番景象:

          这是一座古老的列支敦士登与瑞士之间界河的步行边境桥。我拍摄这张照片时还在列支敦士登这一边,这界河就是著名的莱茵河。莱因河是欧洲仅次于伏尔加河和多瑙河的第三大河流,它起源于瑞士格劳宾登洲阿尔卑斯山的北山坡,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以及荷兰,最后在鹿特丹旁注入北海,它1232千米的流程中,有867千米在德国境内,故它又称为德国的摇篮。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莱茵河是它的上游,它刚刚从南边的瑞士城市库尔流过来。在库尔上方的赖懈瑙,前莱茵河也刚刚与来自南边的后莱茵河汇合,汇合后大约缓缓流淌了约20千米就流到了这里。

           在行进的旅游大巴上,这张照片是紧接着上张照片拍摄的,说明我们现在还在列支敦士登一侧。莱茵河的上游,除了这简易的人行木桥之外,看上去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这个季节的河道很窄,河水也很浅,中间还露出了由碎石组成的长长的沙滩,这些都增加不了它的任何看点;但它却是莱茵河一切秀丽景色、传奇神话,浪漫情怀的源头。2009年6月我曾经来过一次瑞士。那次从苏黎世机场下来,乘坐火车经瑞士西部的纳沙泰尔湖和莱芒湖到西南角的日内瓦,然后乘坐汽车到奥林匹克总部的洛桑,再到因特拉肯,再到少女峰,就因为没有见到莱茵河而遗憾。如今,我终于见到了莱茵河,不免有些激动。想起童年时母亲教我识谱唱歌,青年时代拿起一本《外国名歌200首》,见C调八六拍子的讲述莱茵河爱情悲剧的《洛列莱》就能唱,就能在键盘乐器上弹奏。从那时候起,我就对遥远的莱茵河充满着憧憬和向往。洛列莱有人传说她是女妖,没有谁比她漂亮,她边梳妆边歌唱,能够打动所有那一段莱茵河上的小舟水手,并让他们都忘记狰狞的岩石而葬身鱼腹。又有人说她是平民家的女孩,爱上了富家子弟,终因门弟悬殊而被拆散;因失恋而精神恍惚,坐在山头唱歌,朦胧中见到自己的心上人来到河边,纵身跳下悬崖,鹿死不择音地选择了莱茵河为她香消玉殒身体的去处。有关女妖的传说,来自于德国境内的莱茵河谷。有人曾经从德国的美因兹至波恩这属于莱茵河中游的一段河谷专门作过一次莱茵文学探幽之旅,收集了包括洛列莱在内的系列民间故事并整理成《魔术号角》诗集。而洛列莱的传说被德国浪漫主义诗人海湼挖掘,他与德国作曲家西尔歇共同完成了德国古典歌曲《洛列莱》。如今,洛列莱故事发生地的圣哥阿斯豪森市附近的河床早已经过清理,巨大狰狞的岩石被炸掉,但高高的险峻的洛列莱山崖是不可能炸掉的,多弯的河道和湍急的河流也没有必要搬家,为了向后人诉说莱茵河的浪漫,河道旁还树立起披着长发的洛列莱的雕像。就是如今,在河道水位下降的枯水期,人们还依稀可见危险的由铁石心肠美女变成的七少女暗礁。“金杯的美酒,爱情啊,我喝我喝过你的一滴,只有这一滴,就比那纯的蜜糖所酿成的大海还要更加甜蜜。金杯的美酒,爱情啊,我喝我喝过你的一滴,只有这一滴,就比那纯的毒药所酿成的大海还要更加危险!”匈牙利诗人斐多菲.山陀尔1823年元旦出生于阿伏德平原上多瑙河畔的一个匈牙利小镇。他应该与“200年莱茵浪漫”的那些德国诗人艺术家是同时代人。他是不是听说或考察过洛列莱悬崖的故事而写下了这不朽诗篇的呢?我这么想着。   

           我的发散型思维还是赶不上旅游大巴的车轮快,有关少女暗礁的遐想还没有结束,大巴就在向南行驶时转弯了。它开上了一座离木桥不远且与木桥平行的公路桥,我知道,我们即将进入瑞士的国境。按照这次的行程安排,这不起眼的莱茵河的源头,就要跟我们告别了。我还真有点莫明其妙的暗自神伤,而且突然羡慕起河道里这些来自阿尔卑斯山的雪水来啦! 因为我觉得自己是不自由的,我只能随着旅行大巴固定的线路行走。而它们,这些领略了雪山迷人风景的雪水,会游览下游的康斯坦茨湖,它们会自由自在地不断往下流去。它们会流经温特塞狭长的通道,流经向着巴塞尔所形成的瑞士与德国的界河。再转向北,它又会流经德国与法国的界河。再往北,这些雪水会与阿勒河等支流汇集来的河水混合在一起,它们会游览让200多年前德国诗人和思想家都为其魅力倾倒的莱茵河谷风光。她们会见到那么多像洛列莱岩那样的悬崖峭壁,那么多各式各样的河岸城堡和宫殿的遗址,那么多风景旖旎的沿岸浪漫山花和翠绿陡坡、那么多万丈霞光映衬下的村户炊烟。雪水啊雪水,我真想托你们尝一尝那一种叫“洛列莱眼泪”的葡萄酒,想托妳们将鼠塔的图片发进我梦的微信里......有关鼠塔的故事我早有所闻,说的是德国宾根城的莱茵河心有个莱茵岛,它是公元前8年罗马元帅德路威斯建造的一座关税塔。公元十世纪,美因茨倒霉的主教哈托二世因性情残暴,为人吝啬,不管民众死活,大量囤积粮食于塔内,被忍无可忍的当地百姓禁锢于塔中,这位脑壳进了水的大坏蛋主教遭到报应,最终他自己成为了大群老鼠的美餐。于是关税塔变成了鼠塔,鼠塔也成为关税塔的戏称而流传至今。如今的鼠塔已经改建成了指导来往船只的信号塔。     

           过河的汽车又拐弯了,莱茵河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在这片瑞士乡村的原野上,那些与莱茵河有关的女妖、鼠塔、城堡、纪念碑和葡萄园的故事,那些对阿尔卑斯山雪水的羡慕和妒嫉的情感在我脑海里渐渐变得模糊起来。只有因为想起《洛列莱》这首歌,进而想起母亲,不知什么时候眼角的外眦部位有几滴正在干涸的眼泪让局部痒痒的,这才让我感觉分明。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关键是要向前看,不能让阴郁的心情笼罩自己太久呀! 不是说:“眼泪会使玉石更白,痛苦可使意志更坚吗?”虽然窗外是阴郁的天,但阴天能让视野更加开阔,让远处的景物更加清晰。我此刻后悔没有带我的14-24的广角镜头了,如果有了它,可以将更加广阔的原野收集在一张照片里。     

           这不知是不是一张双语路牌?我们离开瓦杜兹往南开车才一刻钟,就到了这个叉路口。我们的司机将车往右打方向盘,按路牌的指示,我们是往西边的萨尔甘斯行进,再往前就是卢塞恩市了。如果我们不转弯,笔直走,就会继续往南进入巴特拉加茨市,那可不是我们的目的地。

           萨尔甘斯大概是一个交通枢纽,铁路、公路和空港都有。这是它的市郊铁路公路相交的状况。一个行程总会有得有失,尽管萨尔甘斯市内有一处很有名的城堡,城堡内还设有萨尔甘斯博物馆,介绍了当地采矿炼铁的历史,也展示和介绍了这个在阿尔卑斯山下的城市生产的大量工艺品和丰富的生活信息,但我们只能眼睁睁望着它擦肩而过。 

          前面的路牌显示这里离卢塞恩市112千米,离较近的格拉鲁斯市还有44千米。这是一条位于瑞士东北部的高速公路,这条公路一直通往卢塞恩市。估计我们这次在路上不会花蛮多时间,因为我注意到我们的汽车行驶的速度一直保持在每小时100千米左右

           我当过几年知青,也算是当过农民吧,真还特别注意瑞士的农民是个什么样。这里迅速后移的当地人使用农业机械的影子被我拍摄下来,虽然很远,虽然很不清楚,但这也是很难得见到的景象。瑞士的农作物以小麦、大麦和燕麦为主。汽车开得快,平时几种麦子作物摆放在我眼前都难以分辨,这一晃而过的作物影子实难辨别它们到底是不是小麦。按照季节,这可是春小麦收获的季节。按图片上看,这一大片麦田有刚开始收割的迹象。

          瑞士属于欧洲南部的内陆国家,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冰川地貌分布广泛,素有“欧洲屋脊”的称号。阿尔卑斯山脉延绵在国土的东部、中部和南部,占国土面积的60%。我们的旅行车正行进在瑞士的东部山区,高速公路的前方像是要挡住我们去路的高耸入云的大山,就是阿尔卑斯山,这一处的山顶正被白云笼罩。

           除阿尔卑斯山外,瑞士境内的湖泊也比较多。前面提到我乘坐从苏黎世到日内瓦的火车上见过的莱芒湖面积最大,这张图片上看到的湖泊是面积较小的瓦伦湖。沿着湖边相对平缓的坡地,一般是居民聚集居住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长年享受着这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美景。     

           瑞士国土面积为41284平方千米,人口796万人。主要是瑞士人,外籍人约点23%。信奉天主教的占总人口的39%,信奉基督教新教的占31%,信奉其他宗教的点10%,还有20%不信教。我在这本游记的第一章就介绍过有关天主教与基督教新教的区别了。由马丁.路德创立的新教其教堂的外貌都不大讲究,比较朴实简单,有的就像一般的仓库或礼堂。内部除了做礼拜的排凳(座椅)之外,还会有讲台,有的会有祭台,墙上有十字架等。天主教的教堂一般比较注重华丽的装饰,建筑风格有罗马式、哥特式和巴洛克式,教堂的外墙上有雕像,顶部是钟楼。教堂的内部结构多显得庄重肃穆,除了排凳外,还有专门供人跪的跪凳;有讲台祭台外,还有圣体盒,长明灯,前台的顶上一般会有壁画或雕塑,前台上有十字架,上面是耶稣受难像,两边墙壁上会有圣经故事里的经典画面。前面提到的圣彼得大教堂和萨尔茨堡大教堂都是巴洛克风格的天主教堂。如此说来,我们眼下见到的这张图片右侧的尖顶教堂,应该是坐落在瑞士山村里的一座哥特式风格的天主教小教堂。

          山地国家的高速公路是会经常遇到隧道的。西南欧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隧道修建得比较漂亮,内部的通风设备、照明设备以及整个隧道的装饰都比较讲究。瑞士的圣哥达隧道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汽车专用隧道,全长有16.32千米,它穿越了苏黎世东南侧的阿尔卑斯山脉的圣哥达峰。

           目前,国内新建的隧道也逐渐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秦岭的终南山公路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双洞单向公路隧道,北起自西安市长安区的青岔,南达商洛市所辖的柞水县的营盘镇,全长有18.02千米。秦岭是我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水岭,这条国人引以为自豪的隧道设计时速为80千米/小时,就是说,人们驾驶汽车15分钟即可穿越秦岭,穿越这一将祖国分为南北气候的地理分界线。图片上是一条简易的瑞士山地隧道,从这里看上去,还没有见到里面灯光的影子。

           对面山坡上散落的民居、树林、草地与悬崖及崖下的湖泊以及湖面上的船只在我眼中,似乎缩小而构成了一幅精致的耐人寻味的盆景。这也许是瑞士这个多山又多湖泊国家的地形地貌特征。众多的湖泊和河流让它获得了“欧洲水塔”的美誉。拍摄这张图片是2015年7月30日的下午2点10分,这以后我可能在车上又休息了一个多小时,醒来时已经到了卢塞恩市区。

          这是到了卢塞恩市区拍摄的第一张照片,除了那面瑞士国旗之外,还有就是别的国内团包租的旅行车的影子, 因为这个地方是让外地的旅游团队停车的地方。这张照片仅有时间地点上的意义。卢塞恩市是我们这次欧洲旅行进入瑞士境内后所参观的第一个城市。像我这样的一介平民,能够到欧洲来的机会不是很多,因此一般都不愿意去一个曾经去过的国家。但我并不后悔第二次来到瑞士,因为处于卢塞恩市的琉森湖西岸可以说是瑞士的发祥地。上次来瑞士没有很好地梳理一下旅游的经历,更没有想到去考察旅游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渊源。其实我对瑞士的中立国地位探询的兴趣,是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拍摄成功的一部法国喜剧片《虎口脱险》开始的。电影讲述二战时期,一架英国轰炸机执行任务时被德军击中,飞行员跳伞后在法国抵抗组织的营救下逃生的故事。那是法国电影界编剧导演和喜剧明星的成功,更是我国老一辈配音演员幕后无私奉献的功劳。如今已经很难听到如此精妙绝伦的译制片配音了。一位叫Willing@子宜的网友在评价这部电影的配音时说:“很怀念那些优秀的电影配音艺术家们,他们不知为我童年的电影梦想注入了多少曼妙的音符,激越的诗行。幼小的心灵被这些声音灌溉而饱满润泽,那是记忆中最珍贵的收藏......”是的,老一辈著名配音演员童自荣、邱岳峰、乔榛和丁建华等人,同样也是中国电影艺术史上的奇葩。电影的最后,以几位英国飞行员在法国嬷嬷的帮助下,乘坐滑翔机逃到了瑞士而结束。那些个青面獠牙的德国士兵的疯狂追捕,怎么就因滑翔机一旦到了中立国瑞士,就那么守规矩似的不得不终止呢?要想让当时希特勒的纳粹党徒的铁蹄停止追捕的脚步可真不容易,但中立国的领土怎么会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呢?《虎口脱险》我欣赏过多次,每次看完都有同样的想法和问题。人这一辈子真是奇怪,有些问题,明明可以搞清楚的,但就是舍不得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去弄明白。如果不是到了卢塞恩,如果不是写这篇游记,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去弄明白瑞士这个神秘的国度,它怎么能躲过两次世界大战,保持它完好的和平环境,它的中立国地位是如何被世界各列强国家接受的这些个问题。

           从本章开始的所有插图,除已经到达的卢塞恩市的这张外,我们看到的大山或是小山丘,都属于阿尔卑斯山脉。因为我们从瑞士的东边进入,现在已经到达的卢塞恩市属于瑞士的中部。瑞士位于西欧的中部,它的地理环境,让四周的列强垂涎了好多个世纪。它的北面是德国,西边是法国,东边与我们刚去过的列支敦士登和奥地利接壤,南边是让我们流连忘返的意大利,如果要穿越阿尔卑斯山,必须经过瑞士。如果要说起瑞士的历史,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它与整个欧洲的历史分不开。我们在前面的游记里与读者交待过的威尼斯历史、意大利历史和奥地利历史,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澳大利亚的历史学家、欧洲史专家约翰.赫斯特认为“欧洲,是个混合体。”

          欧洲现代文明的源头还是古希腊,希腊是一个城邦制国家,随着人口的增加,希腊向地中海以及其它地区拓展殖民地。如今的土耳其和北非沿岸,还有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的南部,都能找到希腊人安家落户的遗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希腊人曾经在与波斯帝国的两次波希战争中取得过胜利,但雅典城在这期间曾遭受过波斯人的洗劫,生灵涂炭,斯文扫地。几经周折后,雅典仍成为希腊的霸主。当时有一股以斯巴达为首的势力结成了伯罗奔尼撒同盟,他们不满雅典的霸权,与希腊有过数次激烈的小规模争斗。希腊视斯巴达为眼中钉。前415年,雅典发动了对西西里岛斯巴达的盟邦叙拉古的大规模远征,结果落得一败涂地。前405年希腊的海军被伯罗奔尼撒同盟歼灭,第二年,雅典不得不向斯巴达投降,这样斯巴达就成了希腊的新霸主。但新霸主的地位不稳,希腊各城邦之间混战不断,混战的结果大多是两败俱伤。这时,在希腊北部有一个被他们边缘化且视为蛮族的小国马其顿,其军事力量逐渐强大起来。特别是前395年,该国的国王菲利普二世执政后,马其顿已经威震整个巴尔干半岛。希腊虽然建立了以雅典为首的反马其顿同盟,但在前338年的喀罗尼亚,马其顿与希腊联军的战斗中大获全胜,从而取得了对整个希腊的统治。前336年,20岁的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亚历山大继承了马其顿的王位,经历13年的东征西讨,终于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西起巴尔干半岛(包括希腊、马其顿),东至印度河流域,南达尼罗河第一瀑布,北临药杀水(即中亚位于咸海的锡尔河)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庞大帝国。年轻的亚历山大大帝短暂的生命时光里,创造了前无古人的惊世伟绩。客观上也促进了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过不可小觑的影响。要不是一场恶性疟疾夺去了这位旷世奇才仅33岁的生命,或许世界历史都需要重新改写。

           我一生大多数时间从事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但我服务的单位是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耳濡目染,接受过中医药文化的熏陶。不过对祖国医学的了解却还只是一鳞半爪,略知皮毛。我国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就有一些汇集于《黄帝内经》的医学文献,列出了“疟论篇”,对疟疾的症状和发病原因作过较为详细的描述。我国古代神医扁鹊的生卒年限虽还有待考证,但从他公元前309年为秦国的秦武王看过病这一事实看来,他应该与亚历山大大帝差不多属于同时代人。我又痴痴地想,如果亚历山大当时能够遇到像扁鹊这样的神医,也可能会捡回一条命。或许不至于让他的部下在他的棺材两旁挖两个洞,将他的手伸出来召示后人,说他一生征战,到头来还是两手空空而去。我这话不是完全凭空想像,因为随后几百年的晋代医家葛洪就在其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是我国中医也是世界医学史上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最早记载。以屠呦呦为首的我国科学家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屠本人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祖国医学传承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战国秦汉时代起就有对疟疾的有关论述和治疗方法的介绍来看,如果亚历山大大帝的高热不退遇上我国的神医,就不见得治不了。        

           就像是匈奴人的首领阿提拉在新婚之夜突然死亡,威震四方的匈奴帝国很快灭亡一样,强大的地域辽阔而不可一世的亚历山大帝国,由于前323年其国王的暴病归天,也很快被他的四个部将瓜分,内部争斗,相互削弱了战斗力。这种同室操戈的直接后果,是在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逐步形成了数个各领风骚各具特色的希腊化国家。主要有以埃及为中心的托勒密王国,以巴比伦为中心的塞琉西王国和以马其顿为中心的马其顿王国等。这一时期地中海东部地区毕竟停止了战争,各地区人民得到休养生息,人们赖以生存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一系列城市出现,城市和地区之间的商路逐步建立,流通领域里的货币也大量增加,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加之前段时间战争遗留下的大量战俘沦为奴隶,使得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所提高。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相互影响,使当时的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等都有较为轰动的创造发明和惊人的发现。这一时期的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述的《几何原理》,是科学史上将学术与普及完美结合的典范;号称“给我一个支点,我要撬起整个地球”的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热忱于机械制造,发明了许多实用机械;还有古希腊的天文学家托勒密,是“地心学”集大成者,他的《天文学大成》虽然核心内容荒谬,但统治了西方天文学界一千多年;再还有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首位提倡日心说的伟大天文学家,数学家阿里斯塔克斯也是这个时代的人,虽然他的宇宙观和杰出的智慧被当时的权威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光芒所掩盖,直到1760年的哥白尼才完善了他的理论。

           亚历山大死后,当时的亚历山大大帝的副将托勒密,占有了埃及这块富庶之地,他在当了18年的总督之后,忍不住自立为国王,建立了托勒密王朝。虽然是武力开国,但他却附庸风雅,对科技文化事业颇有兴趣。他在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古城建立了世界上最早和规模最大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使该城取代雅典,成为享有希腊学术中心声誉的城市。博物馆以优厚的待遇,较高的社会地位,便利的科研条件吸引各地的学者,包括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在内的这些学者利用希腊和东方的最新优秀文化成果,在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动植物学、文学和史学的研究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对这些学科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上所述,这一时代虽然希腊的城邦制统治者易人,但亚历山大大帝征服的广袤大地上,由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盛行,创作的温床得到统治者保护,因而促使古希腊人出色的才智仍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所以,后来的史学界将亚力山大逝世至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这一特殊的时期称为希腊化时代。

           在意大利的罗马人慧眼识珍珠,很早就开始向希腊人学习。早在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罗马共和国。从公元前229年开始,罗马不断向地中海东部地区扩展势力范围。罗马人巧妙地利用希腊化各国之间的矛盾,制造混乱,挑起事端,让这些国家之间冲突频繁,其结果往往是两虎相争玉石俱焚;罗马人一箭双雕,坐收渔人之利。到了公元前2世纪,罗马已经成为地中海的霸主。罗马军队的铁蹄差不多踏遍了昔日威风八面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的广大领土,它的胜利让亚历山大的子孙们蒙羞。它先后于公元前169年,前64年和前30年,逐个剿灭了马其顿王国、塞琉西王国和托勒密王国,让各希腊化国家和地区逐步并入罗马共和国的版图。罗马共和制度同时受到挑战,公元前49年,雄才大略的军事将领凯撒夺取了政权。公元前27年,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屋大维经过一上午的滔滔雄辩,让罗马的元老院和国民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他们国家这位自己创立的元首的独裁统治。罗马正式进入了罗马帝国时代。罗马帝国的扩张使它超出了原来希腊似的一个个城邦的概念,成为了一个疆域广大的实实在在的帝国,全盛时期是图拉真皇帝在位的公元117年,帝国当时控制着约59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成为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在公元前1世纪,就有凯尔特人的一支海尔维弟人,因受日尔曼人的袭扰,被迫迁徙至瑞士中部,包括我们正在游览的琉森湖这些地区居住。凯尔特人其实分布很广,他们大多生活在中欧地区,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但他们一直处于一种零散的部落联盟状态,没有形成一个国家。有资料认为他们公元前1000年就在瑞士的西部北部地区居住。而瑞士东部那些属于格劳宾登山谷的一些地区,一直是雷蒂亚人的居住地。

           罗马人将当时居住在如今的法国、比利时、瑞士和意大利一带的凯尔特人和雷蒂亚人称为高卢人。这些地区就被称为高卢。公元前51年的克拉苏之后,罗马共和国的恺撒指挥他的大军征服高卢,使这一广大地区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一部分。具体对瑞士这个地区军事占领的时间是公元15年,罗马帝国对这片土地的占领长达400多年。这一时期罗马人对瑞士这片土地进行了大力开发和利用,包括传播罗马文化,振兴经济,开挖运河、修筑道路以及建立最早的城市等。像苏黎世、日内瓦、洛桑和温特图尔等城市都始建于那个年代。这些年,罗马人与瑞士当地的凯尔特人及东部居住的雷蒂亚人和谐相处。罗马人带领当地的土著居民改进水供应,在乡村建立起一种名为维拉斯(Villas)的设防类型的农场,在城市修筑搭建起竞技场和戏院等娱乐场所,主观上为的是扩张帝国的势力,客观上也改善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条件。

           到了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已经呈现尾大不掉,逐渐衰落之势。公元259年,已经罗马化的凯尔特人的土地被日尔曼部族中的勃艮地人和阿勒曼尼人侵占。这可以算得上是瑞士土地上的首次野蛮人入侵。蛮族入侵的结局有多种,首先说勃艮地人,虽然他们占领当时瑞士西部的领土,但他们人数少,且与自己老家失去了联系,虽然能够维持政治掌控,但通过数代儿女与当地的罗马凯尔特人通婚,在语言、文字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逐步被同化。如今瑞士的法语区,可以说就是公元5世纪后勃艮地人定居和掌控的那片土地。再说说阿勒曼尼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公元4世纪至6世纪,从亚洲来的一支匈奴人横扫了大半个欧洲,这就是我在本游记威尼斯一章介绍过的能征善战的粘在马背上的人。欧洲人,无论是自由民还是奴隶,贵族还是蛮族都惧怕他们。匈奴人虽然个子相对矮小,但他们的精准的箭术及快马弯刀,他们的纪律严明、多变战术及勇敢彪悍,让大个子金发碧眼的日尔曼人丧魂落魄、心惊胆战。为了躲避匈奴人,整个欧洲开始了规模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原居住在德国南部的阿勒曼尼人大批侵入到瑞士的北部和东部,他们的人数多,与老家不断联系,基本保持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并形成德语区。还有一种结局,就是在瑞士土地上生活了多年的罗马人和罗马化的一部分日尔曼人在提契诺和格劳宾登的南部定居,他们后来逐渐形成了瑞士的意大利语区。再说那些居住在格劳宾登地区的雷蒂亚人已经被罗马化,逐渐变成了雷蒂亚罗马人,他们使用罗曼什语。就这样,为现在的瑞士四个语区的形成构建了原始的雏形。尽管如此,这些地区尚未形成一个统一集权的国家。

           法兰克人是日耳曼民族中一支彪悍且智慧的人群,他们于公元3世纪时向南迁移至今天的法国南部(系高卢的东北部),定居在莱茵河下游的一些地区,当时尚处于原始氏族部落社会的阶段。公元481年,法兰克人中诞生了一位出色的酋长克洛维,他统一了法兰克各部落,并开始向外扩张。公元486年克洛维率军清剿并击溃了西罗马在高卢地区的残余势力,占领整个高卢,并以巴黎为首都建立了墨洛温王朝。公元751年,宫相丕平三世篡夺王位,建立我们前面多次提到的加洛林王朝。公元754年,教皇认可加洛林王朝的主人就是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就是这个献给教皇土地的教皇国的创立者矮子丕平,他培养了一个比他自己扩张的决心更大的儿子查理。查理在行政管理、司法审案、军事指挥以及经济生产等方面都表现他独特的才能,他还引入包括古希腊文明在内的欧洲文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后人尊称其为“欧洲之父”。公元800年12月25日,在罗马由教皇利奥三世正式加冕查理(查理一世)为皇帝。这样,法兰克王国即成为了查理曼帝国。查理大帝经过变本加厉地扩张后,所统治的帝国疆土辽阔,包括相当于今天的法国、瑞士、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奥地利、德国、意大利、捷克、克罗地亚、波西米亚以及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和匈牙利的大部分地区。

           查理大帝统治帝国46年后于公元814年去世。按照日尔曼人的传统,查理原计划将帝国分给他的三个儿子,可是有两个儿子在他之前去世,仅路易继承了皇位。路易不想帝国被瓜分,于817年立了一项法令想维护帝国的统一。这项法令虽然得到教会的支持,但从829年开始,路易与他的几个儿子之间发生了战事,最终被他的几个儿子强行夺权。路易死于840年。虽然他的长子洛泰尔短期成了统治者,但843年后,路易的三个儿子还是根据凡尔登条约将帝国分割为东、中、西三个法兰克王国。瑞士也跟着分裂,分别属于中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经过855年的普吕姆分割、870年墨尔森条约和880年利贝蒙条约的调整细分,查理大帝建立的泱泱大国被他的三个孙子分割后再没有统一过。分割的帝国各部分各自独立发展,逐渐分化演绎出不同的民俗、民风以及语言和文字,成为各自独立的国家。如西法兰克王国发展为后来的法兰西,东法兰克王国发展为后来的德意志,中法兰克王国几经周折,发展为后来的意大利。这也就显现了后来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雏形。

           只有西部的法兰西使用法兰克这个名称最久,东部的法兰克帝国经过德意志帝国阶段,后来演变成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到了1033年,分裂的瑞士的东部、西部和北部这时又统一同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公元962年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只是一个松散的邦联,瑞士这一片谁都难以长期统治的国土,在这一时期,曾先后被扎林根(Zahringen)、沙维斯(Savoys)、基布斯(Kyburgs)、哈布斯堡(Habsburgs)等四个显要的家族统治,直到拿破伦占领瑞士才结束。

    德意志国王鲁道夫是欧洲历史上统治地域最广的哈布斯堡家族的成员,这个家族的成员查理五世,我在前面的奥地利历史中曾经详细介绍过,他曾统治了一个“日不落帝国”。这个家族早期的子孙中师哥靓女可能很多,通过政治联姻,有效地扩大了家族的统治地盘。其家族成员曾出任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奥地利皇帝、匈牙利国王、西班牙国王、葡萄牙国王、波希米亚国王、墨西哥皇帝和意大利数个公国的公爵等。这个家族到18世纪时,突然衰落,可能与家族内部的乱伦和近亲结婚有关。家族内众多出任国王的人中间,鲁道夫算是一位比较开明的君主。他在统治瑞士期间,给予地方政权比较大的自由和自治权利。他于公元1291年7月15日去世。1291年8月1日,来自瑞士的乌里、施维茨和下瓦尔登等三个州的精英阶层,在琉森湖西岸的塞利斯贝格山坡的牧场上秘密聚会。他们当心新的统治者会收回鲁道夫给予瑞士地方政府的自由和权利而结成联盟,著名的《吕特利誓约》和《联邦宪章》就产生于这一时期。这实际上是瑞士建国之初,最先的三个州在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斗争中的秘密结盟。因此,8月1日定为瑞士的国庆节。

           德国文学家剧作家席勒根据瑞士历史资料,于1804年写出了剧本《威廉.退尔》,1829年8月3日,意大利音乐家罗西尼根据席勒的原著改编成同名歌剧,首次在巴黎歌剧院公演即获得成功,并让这位瑞士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闻名遐迩。我是个音乐爱好者,曾给学生讲授音乐欣赏课。当介绍《威廉退尔序曲》并在教室播放时,它那雄浑激越的旋律,扣人心弦的节奏,鼓舞人心的气势,每每能够让我激动得不能自已。我不知道我的学生是否与我一样对这部作品产生过如此强烈的共鸣,但我自己肯定是在课堂上首先被它感动了。威廉.退尔是否确有其人,一些学者还有争论。但根据他的名字与《吕特利誓约》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这一说法看来,我宁可信其有。我看过一部法国电影《佐罗》,讲的是西班牙人在南美洲殖民统治时代,前总督残酷压榨当地百姓,新委派的总督米格尔上任途中即被杀害,他死前将官印托付给好友唐迭戈,要求他继承遗志,改善管理,让当地居民休养生息的故事。佐罗即是“欧洲第一剑士”唐迭戈,期间有许多打斗和搞笑的场面,让电影达到了惊险又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如此看来,佐罗很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这电影剧本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即哈布斯堡家族的根基在奥地利,也统治过西班牙,家族统治的地域太大,他们只能委派信任的人担任总督才能达到管理辽阔领土的目的。殊不知这些总督因山高皇帝远,我行我素,日久天长,就变成了像电影《佐罗》里前总督那样的残暴统治者。据说威廉.退尔是瑞士乌里州的一个农民,遇上哈布斯堡家族新上任的刚愎自用的总督葛斯勒,这位总督别出心裁地在小城的中央广场竖立一根柱子,柱子顶端挂着一顶奥地利皇家的帽子,荒唐地规定市民经过时必须向帽子敬礼,违者将遭到惩罚。威廉.退尔因没有向帽子敬礼而被捕,葛斯勒逼迫退尔要射中其儿子头上的苹果才释放他们,不然父子俩都要遭罚。结果退尔射中了儿子头上的苹果。按下来就有几种不一样的说法,让这个故事不那么显得真实了。一说总督出尔反尔,说话不算数,反悔了,还是囚禁了退尔;一说第二箭退尔瞄准总督葛斯勒,但退尔射偏了;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退尔直接对总督,“如果我射中儿子,那么第二箭就会射中总督你的心脏”,总督当然会怒不可遏......。无论哪种说法,反正威廉.退尔父子被总督囚禁起来。当押送父子俩的船只经过琉森湖时,湖面突然掀起惊涛骇浪,船上人人自危,退尔乘机夺取士兵的弓箭,射杀总督后逃出虎口。写到这里时,我自己也感觉故事太过蹊跷,但既然我已经见到美丽的琉森湖,有关它的故事引用一下也无妨。

          脱险后的威廉.退尔乘势举起反抗奥地利统治的大旗,由于民众极力拥护,星星之火很快形成燎原之势。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出兵镇压,最终还是被起义者击溃。无论传说是否真实,但当时的瑞士本土居民反抗外族暴政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精神确实存在。到了14世纪初期,哈布斯堡家族企图夺取罗伊斯河谷和圣哥达山口的实际控制权,在1315年的莫加顿战役中,联邦军队的一支小分队就击溃了奥地利军队。当时的战斗目的只是为了阻止哈布斯堡王朝进一步对联邦要害地区的蚕食,由于这次胜利建立了信心,他们后来的目标是要推翻封建王朝对联邦区域内的统治,这一争取联邦独立的斗争时断时续地进行了约150年之久。

         莫加顿战役的胜利再次证明了1291年结盟的重要意义,这以后的40年间,联邦逐渐扩大。琉森1332年加入联邦,苏黎世1351年加入联邦。还有格拉鲁斯和伯尔尼分别于1352年和1353年加入联邦。1370年订立《牧师宪章》并已经形成了中央政权。说起来,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帝国中也还存在其他地域的联盟,但瑞士的联邦比较特殊,它是将城镇和农村结合在一起的联盟。这些联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削弱贵族的统治,通过小规模战役中的相互支援,有效地扩大了联邦的势力,并从帝国的各类联盟中崭露头角。除了前述的莫加顿战役外,还有1386年在琉森附近的森帕赫战役,以及1388年在格拉鲁斯附近的奈菲尔斯战役,自这两个战役后,哈布斯堡家族的军队再也没有像原来那样神气,而联邦的军队却建立了胜利的信心。这以后的1个多世纪,虽然没有新的地域加入联邦,但联盟的疆域却在扩大。1415年,联邦占领了原属于奥地利的阿尔高地区,它的大部分土地被苏黎世、伯尔尼和琉森瓜分,其余部分划作公共领地管理。1460年奥地利的图尔高地区被联邦的7个成员联合占领,以后这些地区由地方长官管理。

           从14世纪到15世纪,勃艮第公爵的领地在不到1个世纪的时间里得到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欧洲西部最强大且最具扩张野心的一股势力。特别是“勇士查理”公爵1467年执政后,试图将它们位于瑞士西部直到荷兰的广大地域连成一大片。联邦内的伯尔尼人明显感觉到对自身的威胁。从1476年开始的两年三次战役(格朗松战役、穆尔藤战役和南锡战役)中,伯尔尼人在联邦其他成员的支持与帮助下,终于击败了勃艮第军队。勇士查理本人也在与联邦的南锡战役中战死,他曾说过:任何落入他手中的联邦成员都将与他并肩作战,从而永远消灭这一野蛮民族。这句大话虽然不能跟他一起埋进坟墓,却成了日后的笑柄。与曾经所向披靡的勇士查理为首的勃艮弟人交战所获得的勃艮弟战争的全面胜利,为瑞士雇佣兵赢得了举世瞩目的荣誉。也就是从那个时代起,具有鲜明特色的可歌可泣的雇佣军服务,成为旧联邦经济中重要的支柱。

           瑞士联邦军队战胜勃艮弟人后,成为德意志南部的主要精锐力量。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土瓦本贵族组织了1468年的瓦尔茨胡特战争和1499年的土瓦本战争,但这两次战争都未能阻止联邦在欧洲中部地区的扩张。作为王朝试图战胜联邦的最后一次努力,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在后来签署《巴塞尔和平协议》时,德意志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很不情愿地承认,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联邦已经取得了事实上的独立。由于有和平协议的约束,土瓦本战争同时也标志着联邦停止了向北扩张,瑞士中部联邦成员的兴趣开始转向南方。

           土瓦本战争之后,联邦转入意大利北部各繁华城市之间的意大利战争。初期联邦还支持法兰西,后来转而支持教皇,并于1512年在米兰赶走了法国人,初战告捷,信心满满。联邦军队似乎找到了继续向伦巴弟扩张的理由。但在两年后的马里尼亚诺战役中,命运之神不再向联邦军队的这些瑞士长矛兵微笑了。虽然在这次战役的初期,联邦军人战斗十分勇敢。法军的大炮每一炮就可以轰倒数十名联邦战士,导致数十人死伤,即便这样,长矛兵的锐气好像仍未被丝毫撼动。战斗中,好几次法军差一点抵挡不住联邦长矛兵凌厉的攻势,其战线即将面临崩溃。但当时法军的同盟者威尼斯军仍然十分强大,当联邦战士发现大批的威尼斯军队从背后杀来时,他们的士气一下子跌到谷底。撤退中,400名苏黎世长矛兵掩护大部队撤出战场,结果全部战死。这一战,瑞士联邦军阵亡和被俘11000人,法军伤亡6000人。经过马里尼亚诺会战,有人说瑞士人的荣誉丧失殆尽。但长矛兵这是一个特殊山地环境、特殊民族在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即便是在冷兵器时代,他们的格斗方法也不是最优秀的,何况遇上了威力十分强大的法军大炮。战役开始的几个回合中,联邦长矛兵表现十分英勇;掩护主力突围的苏黎世人更是可圈可点,勇猛异常。应该说瑞士联邦士兵在这场战役中虽败犹荣。

           但是,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在1522年的比克卡战役中,长矛兵没有利用好最后一次给他们的作为主力进攻的机会,他们在泥泞的道路和野战工事的阻挡之下一蹶不振终至土崩瓦解。如果说这次又是客观原因导致的失败,那么3年后的帕维亚战役中出现几千名瑞士长矛兵集体大溃逃,兵败如山倒的场面,就只能说瑞士历史上长矛兵横扫千军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历史学家认为,马里尼亚诺战役是瑞士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那以后联邦的领袖们已经充分认识到长矛兵的神话已不复存在,因而永远结束了他们的军事扩张。通过总结数次战役的经验和教训,战争的残酷,战友的鲜血,战死军人的白骨以及老少妇孺的眼泪,让联邦的当家人痛定思痛,下决心要寻找另一条让瑞士联邦人生存得安宁又幸福的道路,这就是瑞士走中立道路的思想萌芽。

           怀着敬畏的心情仰望着天主教堂庄严神圣的十字架的东方人很难理解16世纪西方的宗教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使基督教分裂为两大阵营。本文前面简单地介绍过天主教与基督教新教的区别。瑞士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位著名的新教领袖,一位叫乌尔里希.茨温利(公元1484-1531年),出生于瑞士东部的吐根堡,家庭富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颇有语言天赋,可以阅读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的《圣经》。他经历过马里尼亚诺战役和瘟疫的磨难,视《圣经》为宗教事务中最重要的权威。1519年在苏黎世创立改革宗教会。他反对圣物和圣徒的肖像崇拜。反对禁欲和圣餐。他试图在整个瑞士推行他的宗教改革主张。1528年他甚至推动了苏黎世与法德联手对抗哈布斯堡王朝和教皇。但他的改革主张遭到强大的阻力,瑞士联邦中信奉天主教的卢塞恩、翁特瓦尔登、旋维茨、乌里和楚格等5个邦组成联盟,共同阻挠苏黎世邦在共管领地上传播新教。1529年6月8日爆发的卡佩尔战争即是苏黎世邦对这个5邦联盟进行的清剿和讨伐。交战仅18天时间,就在卡佩尔修道院达成停火协定。协定规定信奉天主教各邦承认共管领地有信教自由。但协定签署不久,5邦联盟即发现苏黎世邦在共管领地的图尔高邦强制推行新教,这一次他们先发制人,于1531年10月突然向苏黎世邦发动第二次卡佩尔战争,这次他们在卡佩尔打败了苏黎世邦的军队,新教领袖茨温利在此战役中丧生。

           另一位新教领袖是约翰.加尔文。作为法国人的他与罗马天主教分道扬镳后,于1536年来到还不是联邦成员的日内瓦。他成功地游说政府官员接受他的理念,他主张努力工作,他认为人们获得的财富是上帝的奖赏。他提倡人们在科学和艺术方面要接受良好的教育,还努力促进手工艺和贸易的发展。他的这些理念和主张有利于新兴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确让日内瓦很快成为一座崛起的城市。新教也分很多派别,加尔文与马丁.路德不同的是他主张教会应积极干预社会生活,以保证消灭各种异端学说。让日内瓦蓬勃发展的还有一个因素,即当时的欧洲各国对新教徒的迫害日益加剧,法国、荷兰、意大利和英国的难民大量涌入日内瓦。这些新教徒难民中有很多教师、钟表匠、出版商、画家、银行家及其他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对新教的传播和日内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加尔文的主张在法国也得到广泛传播,它的拥护者被称为胡格诺派。在整个法国不断发展壮大的胡格诺派教徒和人数众多的天主教教徒之间形成了尖锐的对立。终于1562年爆发“胡格诺战争”。1572年的圣巴托罗缪节(8月23日)之夜,在王室的支持下,天主教徒残酷屠杀了3000名胡格诺教徒,整个法国有20 000人死于这场两派教徒之间的生死决斗。

           在瑞士,看上去宗教改革在联邦人口最多,最强大的邦取得了成功,但天主教也在步步为营地进行反击。卡尔迪纳尔.卡洛.博罗梅奥( 公元1538年-1584年)是瑞士天主教的守护神和复兴的顶梁柱。1579年他在米兰创建了海尔维第大学,培训瑞士天主教的执事和神父。在第二卡佩尔战争胜利后,一些联邦的公共领地重新信奉天主教。1567年伯尔尼将沙布莱和热克斯地区交还萨瓦,这两个地区又重新信奉天主教。虽然经过艰苦的努力,有些邦(州)仍然十分动摇;有些邦(州)从一边倒的信奉新教,改变为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信仰;还有一个叫阿彭茦尔的邦(州),1597年分裂为信奉天主教的内半州和信奉新教的外半州。可见当时基督教内部两派斗争的激烈。那些年社会上出现骚乱、暴动和破坏是常有的事,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接下来是一场联邦没有直接参与,却有一个扭转乾坤意义且给联邦带来巨大益处的战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有名的17世纪30年战争(1618-1648年)。交战的一方是由哈布斯堡王朝统领的奥地利、西班牙和德意志天主教联盟,他们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另一方则是反哈布斯堡王朝的法国、瑞典、荷兰、丹麦和德意志新教联盟,他们得到英国和俄国的支持。战争的导火线是两名捷克国王斐迪南的钦差,被愤怒的新教群众按古老的捷克习俗从20多米高的窗口扔了出去的“扔出窗外事件”;这是捷克民众反对哈布斯堡王朝任命残酷迫害新教的斐边南国王的民族起义信号,也是30年战争的开端。当时的哈布斯堡家族既统治着神圣罗马帝国,还统治着西班牙,这让欧洲另一个大国法兰西很不爽。他们迫切希望看到神圣罗马帝国的衰败,为此,他们不惜与新教联合起来,与哈布斯堡王朝作斗争。战争的前三个阶段,法国因为自己是天主教国家,只能借用新教的力量与王朝抗争,结果丹麦、瑞典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新教联盟均未能斗过王朝。战争的最后阶段,法国自己出兵,联合瑞典军,终于在1645年3月和8月,分别在波希米亚和纳林根地区大败王朝军队。这时大部分德意志的领土惨遭蹂躏或被占领。1648年法瑞联军再接再厉,在楚斯马斯豪森会战和兰斯会战中击败哈布斯堡王朝统领的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同年10月,由于双方都元气大伤急需休整,遂达成和解,缔结了《奥斯纳布吕克条约》和《明斯特和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到此为止,30年战争结束。对瑞士来说,30年战争是联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通过350年的不懈斗争和艰苦努力,瑞士联邦人终于摆脱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允许他们从帝国中独立出来的条文写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上。瑞士联邦对外宣布独立并开始执行特殊的中立政策,他们的独立和中立政策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竟然得到欧洲各列强的承认。不过还留有一点尾巴,就是瑞士联邦与法国的雇佣同盟,因此这种中立能达到一个什么程度还是有些争议的。自1515年起,联邦各成员都在持续输出雇佣兵,直到1895年才彻底终止;世界上仅教皇仍选择瑞士人充当他们的卫兵(我的游记第三章梵帝冈见闻及遐想中有瑞士人充当教皇卫兵的图片)

          30年战争期间,联邦内部农民因反对城市邦的苛捐杂税而时有起义,随着矛盾的升级,1653年2月达到白热化程度。琉森和伯尔尼地区农民的暴动传播到巴塞尔和索洛图恩地区。尽管起义很快被当地政府血腥镇压,但这场农民战争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拿破仑到来的1798年前,政府不再敢贸然向农民征税。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瑞士民兵制度,据说就是因为税收来源减少而被逼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军事管理制度。

          30年战争期间,除因地理位置关系而被拖入战争的格劳宾登州外,联邦的各州基本上没有介入战争。这主要原因是各邦(州)都清楚,他们这些矛盾层层的松散联盟一旦混入战争,联邦将彻底解体。但没有卷入战争并不是说联邦内部的宗教冲突问题已经解决了。1656年爆发的第一次维尔梅根战争,关键的问题就是因苏黎世希望在天主教统治区域内提高新教的地位,这次努力没有成功。1712年爆发的第二次维尔梅根战争,是吐根堡一些改革派的居民与圣加仑修道院就修建一条连接中部天主教各州的公路而发生的冲突,由于有伯尔尼和苏黎世的支持,这次新教一方取得胜利。这以后签署的和约从根本上改变了瑞士天主教与新教在各联邦州的平衡,两大教派平分秋色,不存在谁占主导地位的现象,实现了宗教和平。

          18世纪末期,拿破仑猛烈的炮火和胸甲骑兵队列横扫着整个欧洲大陆,瑞士也未能幸免。1798年拿破仑一世占领整个瑞士联邦,废除所有联邦政府机构,对瑞士的领土进行了彻底的重组,并将其改变为中央集权的海尔维弟共和国。瑞士的改革派有了法国这个大靠山,为共和国起草了一部宪法,于1798年4月生效。联邦内以前各个相对独立的小国家(州)均降级为行政管理单位,参照法国行政区划的边界重新划定,首都开始设在阿劳。各州、臣服领地和公共领地之间已经没有差别,原来的联邦议会被执行政府职能的5人理事会和间接选举的两院制议会所取代。法国大革命时期宣扬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等新思想在联邦的许多地方颇受欢迎,这些新思想使联邦进一步朝着自由、平等和克服教派意识的方向发展。这也就促成了包容教派差异以及逐渐形成跨州的瑞士概念的思想萌芽。

           瑞士当时毕竟是被拿破仑一世侵吞了,拿破仑本人受18世纪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等)的影响,但是,共和国当时的运作必须服从法国的最高利益。因此,共和国的运作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打破权力集中在少数人的旧统治体系,以三权分立为基础,看上去非常民主;另一方面,它必须允许法国军队驻扎并为其提供后勤保障,还需要允许法国军队自由使用瑞士的交通运输线。特别令瑞士人屈辱的是他们被迫与法国签署结盟条约,这打破了他们传统的中立原则。后来的情况越来越糟糕,法国占领军将瑞士彻底变成了附庸国,瑞士的领土变成了法国人与其敌人交战的战场,大量外国军队的出现只能让这个国家不堪重负,民不聊生。共和国面临内外交困,内部矛盾日益激化的局面,到1803年已经陷入无政府状态中。关键时候,拿破仑不得不以海尔维弟调停人的身份再次干预瑞士国事。同年3月《调停法令》通过,旧的州体制恢复,原来的臣服领地获得正式州的地位。总共是13个州重建,加上圣加仑、格劳宾登、阿尔高、图尔高、提契诺和沃州等6个新州的加入,新组成的海尔维弟联邦共由19个州组成。颁布的新宪法虽然重申了瑞士的中立性,但他们还是被迫需要向法国提供军事人员。前面游记章节里提到过拿破仑从莫斯科撤退,在一个叫贝尔齐纳河的战役中,1300名瑞士军人在整整一天的时间里,硬是阻击了4万名强悍的俄罗斯大胡子兵的强攻,让拿破仑的大部队顺利通过浮桥渡河,躲过了被全歼的厄运,但大部分瑞士士兵却英勇地倒在冰冷潮湿的河滩淤泥里再也没有起来。

          1815年10月16日,拿破仑被送往南大西洋的达圣赫勒拿岛囚禁,他的帝国瓦解。欧洲各国在打败拿破仑后,要处理战后诸多问题,要消除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要瓜分拿破仑帝国的遗产,要恢复旧的封建统治秩序,这种背景下,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了长达半年多时间的维也纳会议。参加会议的各国签署文件,承认瑞士联邦的领土完整。这时有瓦莱、纳沙泰尔和日内瓦等3个州加盟,联邦扩大到25个州(1979年调整为26个州)。1815年11月20日,承认瑞士永久中立的文件在巴黎签署,英国、俄罗斯、奥地利、葡萄牙、普鲁士和法国的代表参加了签字仪式。

           为了结束联邦内各州之间的矛盾和对抗,统一规划经济发展蓝图,1848年瑞士联邦公布第三部宪法《1848年联邦宪法》。形成了更集权的政体,新设立的联邦委员会,是联邦各项事务的最高执行机构,首都定在伯尔尼。一个统一的联邦制国家就这样诞生了。在这之前,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法律、货币、度量衡、邮政和军队,内部斗争是瑞士各州之间经常发生的事。经过仅持续25天的1847年独立联盟战争之后,最终奠定了现代瑞士的基础。由于各州在各个时期的发展不平衡,新旧政治体制的更替让许多瑞士人感觉19世纪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失业、贫穷、工作环境差等原因,加之美洲地广人稀,人力资源奇缺的诱惑,让部分瑞士人卷入移民潮移居南北美洲,但这毕竟不是主流。1848年是近代瑞士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潜伏在地域、种族和宗教这几方面的矛盾危机解除了,国家政治稳定,人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从这以后,联邦总体上还是呈现一种欣欣向荣的局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期间,瑞士保持中立。1914年10月,成立了总部设在日内瓦的难民机构总部,招募1200名志愿者,他们与国际红十字会(1863年10月创建,总部设在日内瓦,现全称为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一道救助伤员,安置难民,其人道主义工作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国际红十字会于1917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还开创了温特图尔失踪人员调查服务的工作,瑞士联邦与德国、英国、法国、奥匈帝国以及比利时等国达成协议,从1916年到战争结束,为交战双方的68000名受伤或生病的士兵提供医疗及康复服务。有这么一个中立国家,对饱受战争创伤的世界各参战国来说的确是一个幸运的避难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大战中,瑞士极力保持其独立性,不参加战争。但是当时情况紧急,1939年春,预备役军人接到进入与德国接壤的边境的通知。联邦各州号召民众储存食物,并进行了简单的空袭应对训练。联邦政府号召开展所谓“种植大战”运动,即将每寸可耕种的土地充分利用,种植马铃薯,以确保战时粮食的供应。瑞士平时军官最高军衔都在将军以下,二战前,汉瑞.古桑被任命为军队最高指挥官并获得将军军衔。1938年德国吞并了东边的奥地利,1940年6月德国占领了西边的法国,北边就是德国本土,东南面是德国的盟友意大利,就是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期间,瑞士完全被纳粹德国及盟国包围,战争的威胁及危险无时无刻不存在。瑞士的大部分报纸都支持同盟国,宗教和其他团体都尽力救助来自纳粹德国和一些其他被占领国家来的难民,但是难民并没有受到太热烈的欢迎,因为战争经济不景气,许多瑞士人对涌入众多的工人感到压力。犹太人应该感谢圣加仑州的警察总监保罗.格伦尼格,他当时允许大约3000名犹太难民进入瑞士,这位著名的救助者蒙受不白之冤而被捕,直到1995年他去世多年后才恢复名誉。1933年进入瑞士的德国犹太人格尔哈特.凌格纳是提醒国际社会警惕纳粹灭绝犹太人罪恶计划最早的人。尽管如此,瑞士政府应该接受批评的是,他们还是拒绝了很多犹太难民入境,还购买纳粹通过各种卑劣手段窃取了犹太人的黄金,还拒绝退还战争期间可怜的死亡投资者曾经存放在瑞士银行的财宝。根据1907年的《海牙公约》规定,中立国可与所有交战各国自由贸易,甚至包括出口武器。瑞士通过向德国出口战争物质直接导致战争时间延长。了解这些历史背景,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虎口脱险》里的德国士兵追捕法国飞行员时,一旦滑翔机飞过了边境进入瑞士境内,他们就不敢再疯狂的原因。

           因为在1515年的马里尼亚诺战役中,法国人与威尼斯人联合击败了瑞士联邦的长矛兵,随后缔结的合约对联邦来说也还算体面。法国人战场上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他们也深知瑞士人战斗时英勇顽强又忠诚使命,由此与瑞士缔结了雇佣同盟。这以后瑞士的很多州都为法兰西国王提供雇佣兵。还是那句老话“不打不相识”,自16世纪以来,法国与瑞士关系密切。1792年8月发生的法国巴黎杜伊勒里宫暴动事件中,786名瑞士雇佣兵面对着愤怒的巴黎起义市民,尽职尽责地保卫王宫,保卫法王路易十六及王后,结果全部战死。据当时瑞士军官J.B.古德写给家人的信中说:杜伊勒里宫外的广场聚集大批人群,人们要冲进王宫,被瑞士卫兵阻拦。冲突中卫兵向暴动的民众开火,战斗打响。接下来是国王的宫殿燃起熊熊大火。他妻子从市场回来,看见人们正拖着残缺不全的瑞士人的尸体在游街。街头一些人见到被残杀的瑞士士兵的尸体,就大叫:“哈哈,干得好,干得好!”...... 这次屠杀令瑞士举国震惊,联邦内各州民众在为这些恪尽职守的优秀子弟兵洒一鞠同情之泪的同时,决定在琉森为这些客死他乡的士兵修建一座纪念碑,这就是这座雕塑着濒死的狮子的纪念碑的来历。雕塑技艺精湛,极富喧染力;石狮背脊上深深地插进一把让它足以致命的仅露出剑柄的剑,狮子的前爪仍然护着代表旁波王朝的金百合花徽章,表示他们是为保卫法国国王一家而英勇战斗过。它的处境极其悲惨,它正在喘息,正在呻吟,正在痛苦地死去。见到这副雕塑的人无不动容。路易十六的王后就是奥地利国王的妹妹,王后曾多次邀请哥哥出兵,进入法国镇压革命。这些来往的秘密通信被发现,成立于1792年9月21日的法兰西共和国,以路易十六勾结外敌和逃亡贵族而将其逮捕,1793年1月18日,国民公会以叛国罪判处其死刑。3天以后,在巴黎的协和广场,路易十六被他自己改进设计的断头台铡断了脑袋。在法国庆祝革命200周年的庆典大会上,法国总统密特朗说:“路易十六是个好人,把他处死是件悲剧,但也是不可避免的。”还说他性格软弱,不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只是不会统治国家,说他是暴君是不合适的。对于当年巴黎的起义民众来说,瑞士的雇佣兵是封建王朝的卫道士,是站在与人民为敌的立场上的。而对于当年的瑞士来说,他们失去了忠于祖国又忠于雇主的优秀战士,对于那些可怜的雇佣兵的家属来说,他们失去了日夜想念且骨肉相连的儿子,失去了家庭的顶梁柱,的确像是天塌下来了一样。这是一次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付出的代价。毛主席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断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看到旅游景点这雕塑,让我对以往难以领会的导师语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是,从近年来我国中学的语文教科书里很难见到鲁迅的杂文这一事实看,可能是鲁迅先生的杂文已经时过境迁,不适合当前的中国国情。纵观世界历史,多少王朝的兴衰荣辱,差不多是靠实力打出来的。是靠革命,靠暴动夺权赢得成功的。人类文明进步到今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的程度,已经不适宜用历史上那种用拳头说话的方式了,因为那样,其后果已经不是两败俱伤的问题,而是同归于尽的结局了。如今的世界格局和我国的建设发展环境,都需要和平,需要协调,需要通过谈判来解决争端,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要。因为人类的智力已经发展到这样一个程度,即人类制造出来的战争武器能够将地球毁灭几十回甚至上百回。很多地区争端,达到了如果擦枪走火,就很可能会引致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核战争危险的边缘。每每想到这里,我就不寒而栗。矛盾是永久存在的,争端和冲突在各个国家和各个地区之间也是永久存在的。如果这些地区、这些政党或这些国家的领导人,遇到不可避免的冲突之时,能够淡定一些,能够理智一些,通过与对方谈判协商解决争端,就能够避免广大民众的流血牺牲。避免因核战争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即便是最轻的局部核战争后的污染,也会引发几代人的遗传变异性疾病给人们带来的无尽痛苦。我参观过瑞士日内瓦的联合国总部和纽约联合国总部的一些部门,作为参观者旁听过联合国几个重要会议。这些庞大豪华的国际组织的办公和会议机构的工作效力有待进一步挖掘提高。能够以理性回归的方式,说服和感动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地区、各宗教团体,各派政治势力的领导者,坐到谈判桌上来,和平地解决争端,避免战火硝烟,造福人类,该有多么美好啊!


    微信订阅:相约久久,赠送9000景点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