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驴友游记 >motto的空间

西藏自驾五人行(十四之二)布达拉宫

2024-02-12 11:29:47 motto 阅读:1796 积分:2110
    相关景区的详细攻略:

    继续布达拉宫之旅。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仔细看,墙。

    布达拉宫的白墙,是用一种当地的白色石灰粉做涂料,掺入大量牛奶后进行粉刷而成的。

    红墙用的草墙,这其实是西藏特有的建筑材料白玛草。这种草是一种怪柳枝,秋天晒干,去皮,再用皮条辫扎成小捆整齐地压在檐下外侧。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布达拉宫外墙顶部大多用柽柳树枝叠砌成墙,藏语叫做白玛草墙。

    柽柳又叫红柳,藏区俗称观音柳,是野生落叶小乔木,老枝呈红色。其砌筑方法是先将柽柳枝条去皮晒干,然后用湿牛皮绳捆绑成手臂粗细的小束,上下用木钉固定,再砌置于女儿墙外侧,最后将其刷赤紫色。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广场全貌。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从布达拉宫看药王山。

    相传,它顶上的山崖是文成公主思念家乡时向东方朝拜的地方。洞窟开凿于松赞干布时代,据说藏王松赞干布的木雅妃如雍在查拉鲁普山崖上雕刻大梵天神像,用当时西藏很紧俏的盐作为工匠的报酬,掘崖粉一升,给盐一升。接着,又在石窟里开凿了转经廊道。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中间几经兴衰,这座拉萨地区罕见的石窟寺庙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很早的时候,人们为了祭祀药王菩萨,在这座山顶上堆起了一个碎石菩萨,插着经幡的“轮堆”。而藏族所说的药王菩萨大概就是汉族人所崇拜的文殊菩萨吧。因为文殊菩萨也专司医药,为民解除疾病之苦。要不,传说里的药王山又为什么会成为文殊菩萨留足的神山呢。如果您伴随着朝圣的香客从“角布日”东侧的小巷进入朝拜神山的秩序时,巷口处那迎风招摇、色调耀眼的经幡令您心驰神往外,您能看到,山崖脚下,一个个业余民间雕刻大师,流浪艺匠心度虔诚在地块块片岩上精心雕刻着形象各异的佛和神灵石像以及六字真经。偶而,一个朝圣的香客捐上一些钱换取一块石刻,但他们并不是带回去供奉在自己经堂的佛龛里,长明灯前,也不是当作朝拜纪念品或旅游纪念品作为珍藏,而是转眼主恭恭敬敬地放置到了神山的随便那一个崖坡上。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这已经是多少世传承下来的朝圣习俗了。一来,是朝圣者对那些以此为业谋生的艺匠们的施舍;二来就是对这座神山从心底里发出的敬仰与祈祷吧!传说这些艺匠们,其中大部分是以此为业、为生的民间雕刻艺人,但有些以前并不以此为生,只是在他的一生中的某个阶段造下了孽缘,为了向神赎罪,便来到神山脚下操此“善业”的。快要走到这条民间艺匠汇聚的深巷尽头时,就会看到坐落在药王山东南坡半山腰的查拉路甫石窟。石窟依山而立,洞口朝着日出的方向,与大门面向西方净土的大昭寺遥相望。洞内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中心立柱与洞壁间的空间狭窄,仅可容一人通过,但朝圣的信徒们必定要进洞窟内按宗教仪轨以顺时针方向朝瑾一番。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精美的壁画,美奂绝伦。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在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成就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它的绘画部分,主要表现在壁画,唐卡和其他装饰彩绘方面。

    布达拉宫的壁画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大小殿堂,门厅,回廊和墙面无不绘有壁画,仅司西平措大殿二楼画廊就有壁画698幅。壁画取材多样内容丰富,技法精细,色泽明艳,就壁画题材而言,就有表现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也有表现宗教神话和佛经故事的,还有表现建筑,民俗,体育,娱乐等富有生活气息的。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例如大型壁画 “使唐求婚”、“五难婚使”、“长安送别”、“公主进藏”四个部分,生动地记录了唐贞观15年唐蕃联姻的历史。又如在红宫的西大殿还有一组五世达赖朝见顺治皇帝和十三世达赖进京觐见的历史画面。这些壁画的人物表情生动,栩栩如生,色泽丰富艳丽,布局疏密得当,画面繁而不乱,具有鲜明和强烈的民族特色。

    可以说,布达拉宫的壁画既汇集了藏族绘画的精华,又汲取了汉族绘画的构图和运笔,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绚丽的明珠。在漫长的岁月中,数以万计的壁画作品使布达拉宫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艺术宫殿。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又一次换票,必须的。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布达拉宫是以土、木、石三种建筑材料砌成的。布达拉宫的建筑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木料大多为拉萨周边地区的藏青杨,但是这种木材松软而易遭虫蛀,因此第一期维修时将大部分柱、梁、椽改用西藏的高山松。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布达拉宫所有建筑的屋顶和地面均用当地开采的“阿嘎土”封护材料。这种材料主要属于土石相兼的微晶灰岩,产于西藏地区一些半土半石的山包中,储藏部位在山体上部的1-2米厚层中。拉萨附近的曲水、林周、达孜等县,山南地区的扎囊县等均有储藏与开采。

    “阿嘎土”具有坚硬、光洁、美观的良好效果。阿嘎土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施工时将大块的阿嘎土捣碎,然后再筛选分级;粗阿嘎土的粒径为3-4厘米;中阿嘎土的粒径为2-3厘米;细阿嘎土的粒径为1-2厘米;最后为1厘米以下的粉状阿嘎土。但是,阿嘎土的抗水性能差,其内部的粘性材料容易被雨水冲刷,在日晒雨淋下变得越来越粗糙,致使雨后的屋面普遍漏水,漏水后再打阿嘎土,屋顶越来越沉导致房屋变形,这也成为藏式古建筑致命的弱点。目前所使用的阿嘎是经现代工艺改良的。它提高了抗压强度、抗冻融性能及防水性能,形成了刚柔相济的复合防水体系。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从红宫远眺。

    红宫位于布达拉宫的中央位置,外墙为红色。宫殿采用了曼陀罗布局,围绕着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建造了许多经堂、佛殿,从而与白宫连为一体。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红宫最主要的建筑是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共有五座,分别是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和十三世。各殿形制相同,但规模不等。其中最大五世达赖灵塔殿(藏林静吉)殿高三层,由十六根大方柱支撑,中央安放五世达赖灵塔,两侧分别是十世和十二世达赖的灵塔。五世达赖灵塔殿的享堂西大殿(措钦鲁,亦名司西平措)是红宫中最大的殿堂,高6米多,面积达725.7平方米。殿内悬挂乾隆帝亲书的“涌莲初地”匾额,下置达赖宝座。整个殿堂雕梁画栋,有壁画698幅,内容多与五世达赖的生平有关。在红宫的西部是十三世达赖灵塔殿(格来顿觉),建于1936年,是布达拉宫最晚的建筑。其规模之大也可与五世达赖灵塔殿相媲美,殿内除了灵塔,还供奉着一尊银造的十三世达赖像和一座用20万颗珍珠、珊瑚珠编成的法物“曼扎”。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红宫中的法王殿(曲结哲布)和圣者殿(帕巴拉康)相传都是吐蕃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

    法王殿正处在布达拉宫的中央位置,它的下面就是玛布日山的山尖。据说这里曾经是松赞干布的静修之所,现供奉着松赞干布、赤尊公主、文成公主以及大臣们的塑像。圣者殿供奉松赞干布的主尊佛——一尊由檀香木天然形成的观世音菩萨像。红宫的屋顶平台上布满各灵塔殿的金顶,全部是单檐歇山式,以木制斗拱承托外檐,上覆鎏金铜瓦。顶端立一大二小的三座宝塔,金光灿灿,煞是耀眼。

    屋顶外围的女墙用一种深紫红色的灌木垒砌而成,外缀各种金饰,墙顶立有巨大的鎏金宝幢和红色经幡,体现出强烈的藏式风格。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红宫中的另外一些宫殿也很重要。三界兴盛殿(萨松朗杰)是红宫最高的殿堂,藏有大量经书和清朝皇帝的画像。坛城殿(洛拉康)有三个巨大的铜制坛城(曼陀罗),供奉密宗三佛。持明殿(仁增拉康)主供密宗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及其化身像。世系殿(仲热拉康)供金质的释迦牟尼十二岁像和银质五世达赖像,十世达赖的灵塔也在此殿。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红宫,主要是达赖喇嘛的灵塔殿和各类佛殿,共有8座存放各世达赖喇嘛法体的灵塔,其中以五世达赖喇嘛灵塔为最大。西有寂圆满大殿(措达努司西平措)是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的享堂,也是布达拉宫最大的殿堂,面积725平方米,内壁满绘壁画。其中,五世达赖喇嘛去京觐见清顺治皇帝的壁画是最著名的。殿内达赖喇嘛宝座上方高悬清乾隆皇帝御书“涌莲初地”匾额。法王洞(曲吉竹普)等部分建筑是吐蕃时期遗存的布达拉宫最早的建筑物,内有极为珍贵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和禄东赞等人的塑像。殊胜三界殿,是红宫最高的殿堂。现供有清乾隆皇帝画象及十三世达赖喇嘛花费万余两白银铸成的一尊十一面观音像。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殿,是布达拉宫最晚的建筑,1933年动工,历时3年建成。此外还有上师殿、菩提道次第殿、响铜殿、世袭殿等殿堂。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因为布达拉宫内部不让拍照,我们只好默默地走,默默地看,默默地记。出来后如果问有何印象,人很多,路很窄,楼梯上上下下,佛主密密麻麻,佛教物件珍贵无价,不愧为西域宝藏。

    此处删除照片1000张。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布达拉宫里最神秘,也最晚被现代人知道的建筑,是地垄。

    地垄究竟是什么?专业人士这样解释:“平整山体建起的地垄墙之间的井状空间。”大家都知道布达拉宫建在北高南低的山腰上,为了防止建筑物下滑,使其坚固稳定,增加建筑的底层面积,工匠们就在山坡地基上纵横起墙,上架梁木构成小房,形状像井一样,这就是地垄。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布达拉宫在修建时并没有图纸,这就给后人留下了难题。

    已经退休的原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被人们称为“布宫守护者”。因为舅舅在布达拉宫里任职,他从小就常常同舅舅一起进出布达拉宫。后来,强巴格桑带着四个川大考古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开始了测量工作。他们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实地测量。测量到红宫某处,发现底下一扇窗户和一个门都是封死的,他们决定打开看看,就这样,他们发现了从未看到过的建筑部分——地垄。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地垄不仅存在于布达拉宫的宫殿、经堂、僧舍,前后坡的登山道和东西庭院都建有地垄。换句话说,地垄就是整个布达拉宫的地基,但它却是最晚被人们所知道的、布达拉宫里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建筑。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宫墙内的山前部分叫作“雪城”,分布着原西藏政府噶厦的办事机构,如法院、印经院和藏军司令部等。此外还有作坊、马厩、供水处、仓库、监狱等宫廷辅助设施也都设在这里。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远望拉萨城。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后门出来,迎面几棵大榆树,榆钱串串,煞是喜人。

    黄河下游的榆钱,落到地里应该快发芽了吧。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宫墙内的山后部分称做“林卡”,主要是一组以龙王潭为中心的园林建筑,是布达拉宫的后花园。五世达赖重建布达拉宫时在此取土,形成深潭。后来六世达赖在湖心建造了三层八角形的琉璃亭,内供龙王像,故此称为龙王潭。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大王派我去巡山呢,去巡山呃。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龙王潭,一片水清林幽之所,古柳蟠生,碧波清澈。这就是拉萨著名的园林——宗角禄康。

    宗角禄康是布达拉宫附近最著名的水域,所有水中倒影的布达拉宫照片都是从禄角宗康方向拍摄的。 在藏语中,“宗角”的意思是:(布达拉)宫堡后面;“禄康”,意为鲁神殿。鲁神是藏传佛教和苯教对居于地下和水中的一类神灵的统称。“鲁神”往往被汉译为“龙神”,进而又被误传为内地人所说的龙王,“龙王潭”这个俗称因此出现。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远望布达拉宫北面的群山,想起色丹寺,那里设有天葬台,对游客开放。真正的信仰者,和专业研究人员可以去看看,一般人听听就行了。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天葬是在一定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葬俗。在远古的西藏社会,曾经出现过“原始天葬”或“自然天葬”。

    根据一些藏族历史文献的记载,藏族天葬习俗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以前。据《红史》记载: 古代苯教把世界划分为天、地、地下三个部分,其中天神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吐蕃的第一代赞普和他以后的六个赞普都是顺着天梯降到人间的天神之子,并且都是在完成天神授意的人间事业之后,又顺着天梯回到天上,这就是历史上说记载的“天墀七王”。天葬之说也就被人们宣扬得更加神秘了。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天葬的实行与藏传佛教的兴起及印度文化的输入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学者根据汉文史籍《大唐西域记》中关于天竺(古印度) 有“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三日野葬,弃林饮兽”风俗的记载,认为西藏所行之天葬风俗源于印度古代的“林葬”、“野葬”,而不是藏民族祖宗传承的本土仪式。

    在藏文史籍中也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并明确地说天葬之俗是在11世纪末12世纪初,由在藏区创立希解和觉宇两教派的著名印度僧人唐巴桑杰带来的。据说他在西藏传法时,大力提倡这种葬俗,并亲自到天葬台为死者超度。

    由于佛教徒们认为把遗体献给鹰,这是一种功德,能赎回生前罪孽,且利于灵魂转世,因而认同了这一葬法,逐渐在藏区流行成为一种风俗。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西藏一年内大部分时间为冻土层,坚硬难掘且又因树木稀少难以棺葬,便因地制宜地采用了天葬形式。

    另一种更为可信的说法是天葬与佛教教义相吻合。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的标志之一,布施中的最高境界就是舍身,佛经中就有“舍身饲虎”的动人故事,况且,按照佛教教义,人死之后,灵魂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尸体就成了无用的皮囊,死后将尸体喂鹰,也算是人生的最后一次善行。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普及一点常识,胆小者或身心有恙者,小心进入。

    天葬台呈长方形,东西朝向,由一块块厚实的长条形方正花岗石毛坯垒成,西侧有一根碗口粗的石柱,石柱上系着一条哈达,大概是固定死者头颅之用。东侧并列着两块高出天葬台基座约50厘米的大石头,其中一块石头上还置有一把斧子,西侧山坡上散放着尖刀、利刃之类,是天葬师行天葬时用的工具,天葬台上血迹斑斑,透着几分阴森。

    到了天葬台,见天葬师首先用随身携带的牛粪生火,火燃着后敷上糌粑,青烟袅袅,直上云天。之后,天葬师盘腿而坐,诵念超度经文,手摇卜朗鼓,吹起人骨做的号子,伏于周围群山之中的鹰鹫得到鼓号声,便纷纷腾空,盘旋于天葬台的上空,陆续降落在天葬师周围,围成一个圆圈,静静地注视天葬师的一举一动。

    天葬开始后,天葬师打开裹尸包,将尸体脸朝下置于天葬台上,头部用哈达固定在石柱上。第一刀落在背上,先竖三刀,后横三刀,意思是:“安息吧”接着肢解四肢,割成小块,取出内脏,待这些处理停当,天葬师就向周围的鹰示意。得到天葬师的招呼,鹰鹫纷纷上前,不多时,所有的肌肉和内脏都被子吃得干干净净。天葬师再把余下的骨头砸碎后,拌以糌粑,捍成团团,再把地上的血水粘干,然后扔给鹰鹫,直到没有一点遗漏。

    做完这一切,天葬师就到山下去洗手和刀具,整个天葬过程宣告结束。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不多说,翻过这一页,继续我们的行程。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上山的路,在布达拉宫内虚幻飘渺、琳琅满目中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下山的路显得很长。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一处小佛龛。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转经筒又称“嘛呢”经筒、转经桶等,与八字真言和六字真言(六字大明咒)有关,藏传佛教认为,持颂真言越多,越表对佛的虔诚,可得脱轮回之苦。因此人们除口诵外,还制作“嘛呢”经筒,把“六字大明咒”经卷装于经筒内,用手摇转,藏族人民把经文放在转经筒里,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念颂经文一次,表示反复念诵着成百倍千倍的“六字大明咒”。有的还用水力、灯火热能,制作了水转嘛呢筒、灯转嘛呢筒,代人念诵“六字大明咒”。

    转经筒起源于象雄雍仲本教。藏族同胞还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供奉朵玛盘、酥油花甚至使用转经筒等等,这些也都是古象雄雍仲本教的遗俗。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转经筒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手摇式的,另一种是固定在寺庙里轮架上的。

    一踏上西藏的土地,就能从路边、寺庙里看到一个个手摇各色转经筒的藏民,他们大都身穿色彩缤纷的藏袍,手中摇动转经筒,把长手柄的另一端放在这个皮套里,然后右手扶在转经筒下,使它轻轻地顺时针转起来!这种转经筒通常都以木质为主。白发苍苍的老人手中转动的经筒很轻巧,这种一般是骨头或是金属制的,做工比较讲究。有的外面还罩有一个布套,那里面的转经筒则很珍贵,大多镶有宝石。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转经筒有大有小,小的拿在手中即可。这种手摇转经筒又叫作手摇玛尼轮,质地有金、银、铜等,也分大中小几种。这种可以拿在手中的转经筒主体呈圆柱形,中间有轴以便转动。不仅圆筒上刻有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圆筒中间同样装着经咒。转经筒制作一般都很精美,上面刻的经文和一些鸟兽等图案除了其本来的意义外,还用漆绘彩色装饰,如同工艺品。一些转经筒上还镶以珊瑚、宝石等,更增添了其宗教作用以外的价值。手摇转经筒旁边还开有耳孔,系着小坠子,转动圆筒下面的手柄,小坠子也随之而动,靠惯性加速转经筒的旋转。随着转经筒的快速旋转,转经人认定,他的功德也在快速地积累。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在西藏的寺庙里都有各种大型的转经筒。如布达拉宫的西墙外,有一排转经筒,藏民要顺时针用右手转动它们,并在嘴里喃喃地念着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咩吽。

    在大昭寺正门的左侧,有两个巨大的转经筒,它们相当沉重,有个高大的穿着猩红色僧衣的喇嘛在用力地转动着它们。大昭寺里,围绕寺内有一圈转经筒,来此朝拜的藏民们都要按顺时针方向走过并用手拨动,使它们随着念诵的六字真言一起旋转起来。这些转经筒都饱经沧桑、阅历丰富、净化心灵、韵味无穷。

    无论是手摇式的、还是寺庙里固定式的,转经筒的结构大同小异。它的里面有一张用藏文写满的经文,因为在奴隶制时代,藏民大多不识字,所以把经文装在转经筒里,每转一圈,相当于诵经一遍。转经筒有一个能转动的轴,每当转动到一定圈数时,就要更新,这样藏民就能知道自己念诵经文的遍数。

    在盛大的宗教节日,藏民聚集在大昭寺广场,手中不停转动的玛尼轮,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耀眼的万道光芒,场面十分壮观。

    多少个世纪以来,这玛尼轮始终伴随着神奇的六字真言,在那些虔诚信徒散发着酥油馨香的手指拨动下,不知疲倦地旋转飞舞着,传递着他们与佛菩萨间美妙的沟通。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尽管小转经筒转动很快,但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认为还是无法与大转经筒相比,因为大的转经筒上面刻的经咒和里面装的经咒比小转经筒要多得多,转一圈划过的轨迹比小转经筒大得多,因而转一圈大的转经筒比转一圈小的转经筒积累的功德也高得多。这样一来,人们除了热衷于随时随地转动手摇转经筒外,还专门抽出固定时间,去转更大的转经筒。大的转经筒一般都集中在寺院周围,有专门的转经走廊。一排排不易数清的转经筒被整齐排列固定在木轴上,一眼望去,既感到壮观又感到神秘。

    这种大的转经筒也是圆柱形,高近1米,直径40余厘米,一般有铜制和木制两种,铜制的转经筒外形仍为铜的本色。木制的转经筒则多为红色,筒外包有绸缎、牛羊皮等,并刻着六字真言和鸟兽图案,筒里则装满了经文。转动这些转经筒得靠手推,一般轻轻一推即可转动。转动起来即意味着将里面所装的经文念了起来。也有手推也转动不了的转经筒,这种转经筒非常大,其高度可达数米,直径可达两米,筒中可容纳全部大藏经,要想转动它,必须众人协力方可。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一定要合个影。一位过路的学生给照的,挺认真,从不同角度给照了好几张,谢谢他。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尽管已经游览完布达拉宫,仍然还想留几张照片,难舍最后一瞥。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黄玫瑰。

    西藏布达拉宫 @motto

    到了布达拉宫,西藏五人自驾游到了终点,原定的珠穆朗玛大本营计划因为时间问题,只好留给下次了。

    景区的其他游记
    motto的游记:
    微信订阅:相约久久,赠送9000景点攻略。